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大綱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鹽的水解是中學化學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高考熱點,教師需要爲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啓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下面給大家分享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參考!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1

《鹽類的水解》這一節課我是這樣構思的;首先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鹼性的影響及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和依據客觀事實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觀;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學重點是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教學難點是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和分析。

這節課先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通過思考辯論,得出結論。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與方法。首先通過複習水的電離平衡,由酸溶液顯酸性、鹼溶液顯鹼性是因爲打破了水的電離平衡所導致的,引出鹽溶液是顯中性的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接着根據實驗結論提出兩個問題:

1、鹽溶液顯出不同的酸鹼性,與形成鹽的酸鹼的強弱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2、以醋酸鈉爲例討論強鹼弱酸鹽溶液爲什麼顯鹼性?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得到結論。進而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醋酸鈉溶液顯鹼性是因爲醋酸鈉在溶於水時發生了水解的緣故,使學生的認知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氯化銨爲例分析強酸弱鹼鹽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學生很容易的得出結論:由於氯化銨電離出的銨根離子與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從而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導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於氫氧根離子濃度,溶液顯酸性。順理成章的得出強鹼強酸鹽溶液顯中性是因爲它不水解的緣故。

對於本課的重點:究竟什麼是鹽類的水解呢?鹽類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繼而引導學生得出水解的條件、水解的實質、水解的規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書寫規則。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學生板演對照進行課堂練習,使學生學會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強化對水解實質的理解。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小結,使本節課的知識完整化,目標明朗化。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可取之處一是對重點、難點把握準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教學重點、難點明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儘管課堂突出了學生主體,然而課堂始終處在教師的掌控之中,沒有偏離教學活動的中心。

二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給他們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在課堂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經歷實踐、觀察、分析、推理,從而在體驗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學概念,爲日後更深層次的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全面掌握規律的實質奠定了基礎。

三是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將微觀世界的東西展示給學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動形象了,爲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平臺。同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增加了課的容量和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了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提升了課堂品味。不足之處是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可能會造成學生在具體書寫上的不規範等具體問題的發生。而造成後面時間較緊的原因就是開始的實驗探究時間較長,原想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提出猜想——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卻沒有準確把握學生的能力,疏忽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弱點,給整個教學過程增添了些許不盡人意之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與反思,讓我不禁想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的腦力勞動的一面鏡子。在教師備課的時候,教科書無論如何不能作爲知識的唯一來源。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就這短短的幾句話,多年來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猶如一盞航標燈引領着我。教的目的是爲學,那麼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備學生(即瞭解學生情況),而後纔是備教材,而且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當自己再一次走進課堂的時候,一定會比這節課把握得更到位。通過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必須在實踐中重新進行角色定位,讓課堂成爲教師智慧展現的.聖殿,讓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的樂土,讓課堂成爲學生持續發展的搖籃。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2

本課時主要通過實驗驗證鹽溶液的酸鹼性,並從實驗現象出發,引導學生根據溶液酸鹼性與溶液中H+、OH–濃度的關係這一核心思路,綜合應用本章前兩節知識,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間的相互作用,探究鹽類水解的原理,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有效地擴展知識,使學生髮生認識上的飛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明確鹽類水解的原理,掌握鹽類水解的規律,會判斷鹽溶液的酸鹼性,並能正確的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鑑於本節課理論性較強,教學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一、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理念。

二、利用實驗,由宏觀結論運用化學知識從微觀角度解釋問題,從舊知走入新知,使課堂氣氛比較輕鬆愉快。

本節課歸結起來優點主要有:

一、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強。本節課由於採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同學互助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去閱讀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演示,口頭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對於教材中實驗的改進非常成功。把演示實驗變成小組探究實驗的形式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本節課不足之處有:

一、課堂氣氛還可以更好,我想可能是學生比較緊張,另外有一個思考題設計的比較難;

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鹽類水解的原理,但是鹽類水解的方程式書寫還不夠熟練;

三、由於上一節課潘老師剛做完實驗,有些藥品出現了被污染,所以有兩組實驗出現結果偏差,然後我又重新演示以確保學生明白事實,延誤了時間以至於沒能按計劃完成相應的練習。

總的來說,確實感覺每作一次課都會死很多腦細胞,有一些收穫。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3

《鹽類的水解》在老人教版中一直以來都是高考的熱點以及難點,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把鹽類水解的知識點掌握並會使用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一般都需要科任老師花上6學時以上。隨着新人教版的使用,在書本上《鹽類的水解》規定學時是4學時,很多知識點在教材中不體現,但是在學生的課後作業以及隨堂練習中有體現,所以往往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學生上課感覺知識點比較簡單,都聽懂了,但是課下卻不會做題。

所以,我常常在思考——如何上好新教版的《鹽類水解》。

《鹽類的水解》的重難點是: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能根據鹽的組成判斷鹽溶液的酸鹼性。學會正確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我個人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突破:

1、創設能引導學生參與的情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用電離理論和平衡移動原理展開討論,使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3、織學生結合實驗結果對鹽的組成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熟悉鹽溶液的酸鹼性與鹽的組成之間的內在聯繫。

4、以討論、小結的方式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5、讓學生自主的進行探究,驗證自己的假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解決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引導學生沿着自己設定的方向推導出正確的結論,到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能落實知識點。

6、運用多媒體技術,列出本節的知識系統板書,明確一些概念和規律。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4

衆所周知,知識與能力是辨證統一的關係。然而,只有那些規律性強的知識,纔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同時,也只有真正掌握知識內在的規律,纔有可能以一當十,舉一反三,開發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尋找和發展事物規律的能力,是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項目。在化學教學中,具有規律性的知識很多,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激發、引導、培養學生自覺尋找和發現事物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髮現規律能力,在教學中其思維方法就是教師在教學生知識時,只是給出一些事實或問題,化繁爲簡,步步深入,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通過比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原理和理論。我在《鹽類水解》部分的教學中採用了發現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

1.探究實驗引出問題:

進行分組實驗:用PH試紙分別檢驗氯化銨、醋酸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鋁等三類鹽的水溶液,結果表明顯示不同酸鹼性。

2.設疑、質疑、釋疑、激發興趣,鼓動思維:

有了上面的感性認識,設計問題,鼓動思維,發現規律。

探究問題1.使用歸納法找出鹽的組成與鹽溶液的酸鹼性的關係

學生大多能發現並歸納關係:強酸弱鹼鹽顯酸性,強鹼弱酸鹽顯鹼性

探究問題2.以上三類正鹽爲什麼呈現不同酸鹼性?

分組討論並閱讀課本,提示思考順序,自行發現規律:鹽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哪些離子之間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什麼影響→結果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濃度相對大小如何?

探究問題3.什麼是鹽類的水解?鹽與水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問題4.是不是任何鹽都可以發生水解反應?它與鹽的組成有何關係?若能水解,是組成鹽的哪部分水解?溶液顯什麼性?能不能找出其規律?

學生能輕鬆發現並歸納出規律“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強強不水解”

探究問題5.如何書寫鹽水解反應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學生髮現並歸納:“弱水解顯強性”

本節課從實驗現象入手,分析了不同組成的鹽溶液酸鹼性不同的本質原因,並層層發現,找出了鹽發生水解的規律。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掌握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完成了認識過程中質的飛躍。學生學得有趣、輕鬆並很好掌握了知識。

  鹽類的水解教學反思5

1、本節課設計總體思路是先預習進行理論分析,再結合實驗驗證理論之後,結合定義與實質深入探尋規律。雖然和課本思路不一樣,但這種設計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就開展學習,使課堂探究更有預見性和針對性。

2、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預習、探究、展示、小結、練習都自主完成,時時有事幹,人人有任務,有目標,不斷有新發現,有收穫的喜悅,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考,樂於參與,注意力集中時間持久,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效果佳。

3、課前學生自學完成鹽類水解的定義和實質的學習,課堂通過探究與教師共同完成規律的發現和方程式的書寫應注意的問題的學習。按時完成目標任務,課堂容量大,高效率。

4、在課前通讀課本劃出重點和疑難點,使課本知識內化的基礎上,課堂再次強調基本定義的理解,使學生關注課本,重視基礎。同時,在探究案深入分析基本知識中隱含的規律,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教學生善於思考和發現,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其實,也是關注課本資源的開發。

5、從課本基本知識的預習,到逐步深入到規律的探究,學生能夠順利進行,主要是因爲問題設計切合學生實際,注意了知識間的遞進關係,同時,從學生表現來看,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從開課的運動會照片開始,不斷進行,有得分評價,有口頭表揚,有語言激勵。評價、激勵及時,中肯,面向全體,有強烈的帶動性和激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