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帶刺的朋友》這篇課文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描寫了小刺蝟的靈敏、可愛,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是一篇充滿生活趣味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1

《帶刺的朋友》這篇課文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描寫了小刺蝟的靈敏、可愛,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是一篇充滿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這節課後,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詞教學不夠深入

我在上這節課時,預先設計了一張生字幻燈片,將我認爲對學生來說有困難的生字詞歸整在上面,在學生學習課文前以小組開火車的形式解決。

交流詞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不能僅僅讀過一遍就匆匆結束,要花一定的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去掌握,寧可少講一點課文,也要把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牢固。“爲什麼剛學過的生字詞,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還會反覆出現錯誤?”如果我能在字詞教學中在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那學生的字詞錯誤率可能就會隨之降低,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二、教學環節目的性不明顯

這篇課文在教學時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找出小刺蝟偷棗兒的動詞,這是梳理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脈絡。僅僅帶領學生找到小刺蝟偷棗兒的幾個動詞是遠遠不夠的,找到動詞之後應該做什麼?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的,我就是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目的性不明顯,這說明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根本沒有思考清楚我爲什麼要這樣設計,沒有目的的教學是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每一步教學環節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只有在實現每一教學環節目的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語文課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徵。”如果說“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知識的基礎,那麼“人文性”就是語文課程感情的昇華。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在掌握一個個字詞的'過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課文所傳達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小刺蝟偷棗兒的描寫來表現作者對小刺蝟的欽佩與喜愛之情,這堂課的語文味道不足,作者對小刺蝟的欽佩與喜愛之情沒有出來,學生的情感體會不夠深入。語文教學並不只是要帶着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靈得到觸發。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2

整堂課比較順利,但前半節上得比較從容,後半節上得比較倉促。尤其是說話練習部分,沒有時間指名較多的學生來練說,連起來介紹這一環節跳過了,拖堂5、6分鐘。反思整個教學實施過程,覺得在前半節某些地方浪費了一些時間。

1、導入環節“看圖說話”對學生估計不足,學生看了圖,僅說出了“圖上畫着紅棗兒和棗樹”,在引導學生將圖意說清楚,說具體上花了一些時間。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明確說話要求,訓練說話完整的能力。

2、討論哪幾節分別寫了兩件事時,學生中出現了不同意見,部分學生認爲“我”想法和“我”與爸爸的對話不屬於事情之中。可見學生對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劃分段落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3、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節課的重點,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花了大量的時間讀課文,卻沒有具體討論歸納,以致於交流時,一生講了大段意思,卻沒有歸納出重點。可見學生的概括能力還有待於培養提高。

這節課教學目標得到了落實,學生在課堂上反映出的問題也屬正常。整堂課氣氛輕鬆活躍,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投入,教學效果良好。

  帶刺的朋友教學反思3

《帶刺的朋友》這篇課文,饒有趣味,但對“小作者爲什麼要給刺蝟餵食?”、“爸爸爲什麼會笑了?”等問題,學生的理解非常膚淺,只是“喜歡小動物”。我就以“大自然的奇蹟”爲主要話題,給孩子們講了人與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講了保護自然的道理,這涉及到生態平衡,他們依然似懂非懂。我想,知識的擴展並非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就又從“做個善良的好孩子”這個角度來談“人格與人性”問題,讓孩子們懂得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是有感情的,有意志的,人能思維,會辨別是非,有惻隱之心、上進之心、羞恥之心等等,所以可以很善良,也容易變得醜惡。人類的保護弱小,愛護自然,珍惜生命……都是對“善”的追求。孩子的心比大人更純真,更容易接受這個道理,書中的疑問也就圓滿地解決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抓住文中描寫人物和動物之間微妙關係的幾個句子,進行爭論,尤其是對“一家子”出來散步的問題提出質疑,很有研究的價值,也說明了孩子們長大了,不是盡信書、只信師的傳統學生了,做教師的可得更加好好學習才行。

學生的環保意識不是靠幾篇課文就能滲透的,要日積月累的體驗。孩子的心地善良,猶如一片“沃土”,問題是播種者的選擇與適時。當學生有疑時,是思維的種子“着牀”的最佳時機,要抓住這一契機,及時播種;當學生對知識似懂非懂時,是思維的種子正在發芽,要擺脫原來的思維舊框架,有所突破,這過程是最艱難的,也是最關鍵的,教師要細心的觀察與研究,判斷障礙在哪裏,幫助學生通過思維的碰撞,自行“突圍”,達到新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掙扎中,會獲得比老師手把手教更快的進步,有利於學生對學習樹立自信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