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背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教學反思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發表以來,一直被收錄於各時代各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被稱爲中國最經典的語文課文之一。不同時期的語文老師対此篇都有精彩的講解和分析,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仍然選擇這一課作爲公開課,深知想要出新出彩十分的不容易。然而,我們講公開課的目的不是爲了出新出彩而劍走偏鋒,另闢蹊徑,講好一篇散文的標準在於真正引導學生能迅速準確地把握作者從字裏行間裏傳遞出來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感悟,能學習借鑑作者在文章中所體現的語文經驗。

《背影》教學首先要遵循其本——尊重散文教學的規律——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王榮生語)

在預習過程中,我問學生,讀懂了什麼?學生說,看到了四次背影,也讀懂了父愛,但不理解爲什麼父親買個橘子就讓作者這麼感動,也不明白這篇文章爲什麼寫於八年後。我決定教學設計就從學情入手,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靠近背影。

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曰之爲“形散神不散”,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散文解讀和教學的核心知識,似乎是指散文選材廣泛,手法多樣,因爲這個觀念的根深蒂固,教師普遍認爲散文難教。

在重讀《背影》的過程中,我越是細品越是感受到有一條線在牽引着我走近朱自清先生,讓我把晶瑩淚光中的那個“背影”看得越來越清晰。這條線就是“背影”,這條線也是我的設計思路。

爲了創設情境,我的導入採用背景介紹的方式,但是把重點放在了《背影》一文收錄在教材中的歷史方面,學生對此的反應是積極的,他們因爲自己的父輩祖輩也讀過《背影》而激動不已,這也在感情上拉近了他們與原作的距離。接着,我趁勢提出思考題:《背影》的感人之處何在?感人力量何來?就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思維中來。

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叫做“直面背影”,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和語文經驗,直接分析第六自然段“買橘背影”,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文章感受父愛,沒有障礙。緊接着我提出問題:既然這個自然段最能體現父愛,爲什麼還要寫1-5自然段和7自然段,並由此進入第二個環節“背影前後”,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依據文本的說話訓練“我從段的處,讀到一個()的父親”,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並思考“這些段落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對第6段刻畫背影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再讀文章就從字裏行間找到了父愛的鋪墊與照應,也就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和作者的寫作經驗鏈接在一起了,這個時候再用句式“這是()的背影”說讀文章,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背影感人力量所在了。

走到這裏,還只是引導學生到達了前人對文章認識的階段,並沒有突破,我趁勢提問:“背影如此感人父愛如此深沉,作者爲什麼時隔八年才寫下此文?”把學生的問題還給學生,卻不急着給出答案,在他們苦苦思索之際,我做了如下講解:“散文中談論的所思,散文中表達的所感,都是該作者依其獨特的境遇所發生的極具個人色彩的感觸、思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畫不同於小說是要反映社會生活,而是要抒發作者自己的感受。”學生若有所悟,我也因此引領他們走到第三環節“透過背影”,要求他們再讀課文,用“我從()段()看到()的兒子”句式說讀課文,學生馬上就發現了兒子即作者的四次流淚,看到了兒子的愧疚和懺悔。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讀懂文章,我用PPT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與父親的關係簡表:

臺下一片譁然,衆生議論紛紛,透過背影這個環節,學生感受到了兒子的愧疚,也感受到了父子間的血濃於水,更感受到了文章真實的寫作意圖。

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有沒有類似作者的生活經歷,談談怎樣珍惜親情,應該說課堂反饋是非常好的,達到了我的教學預設。

本節課不敢說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說是非常順利,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首先要尊重文體規律,要有文體意識,然後要尊重學情,這樣的設計是有效的。

這節課始終圍繞本文,緊扣文字進行解讀,並沒有另闢蹊徑劍走偏鋒;也比較注重把學生的語文經驗、生活經驗和作者的語文經驗、生活經驗有意識地相勾連。

要說遺憾,那當然有,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比如在學習作者的寫作經驗這一方面,本節課幾乎沒有涉及,實際上可以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學習這種塑造典型環境中典型形象的寫法。但是教學反思給我們提供了改進的機會,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是最有益於教學的事。

  背影教學反思2

《背影》這篇課文我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了。只是感覺,每教學一遍,都在不同層有所所獲。

今天我用了課件來學習這篇文章,在這課之前,我已聽了好多節關於這課的課,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梳理文章的脈絡,尋找文中幾次描寫背影、作者幾次流淚,然後逐一講解,我在備課時覺得很不想這樣講,我就反覆讀文本,我選擇的切入點是“背影”,是文章開頭的背影,抓住文章開頭所說的,我最難忘的就是那次背影,然後我就問學生,這個背影是在什麼時候背景條件下發生的背影,我們就分析這個背影發生背景,我們一點點的分析,然後我讓學生自己閱讀父親買桔子的這個片斷,但是學生們卻感覺沒有什麼震撼,於是我藉此機會讓學生分析一下,文中對父親的語言進行幾次描寫,從語言描寫你讀出了什麼,我們一點點的分析,最後學生感知到父親對“我”深深的愛,我借勢讓學生文中幾次對“我”的語言描寫。讓學生體味出從我的語言描寫,能分析出我對父愛的感知的深淺。然後我讓學生結合剛纔對爸爸買桔子的那個背景,重新來讀爸爸買桔子的細節,引導學生從這個細節描寫你讀出了什麼了,然後詞用得特別的好,好在哪裏,讓你學生誦讀、感悟。最後讓學生告訴我,當作者看到父親買桔子後,他流出眼淚,這個眼淚中包涵了幾種情況。讓我驚訝的是我們班的那個插班生竟然都回答出了幾點。我當時真的很震撼,在他的帶領下,學生們都紛紛的說了出來。

以前我教這課的時候,就是按着教案設計的思路來,我覺得就像蜻蜓點水一樣,各個環節都走了一遍,沒有引領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思索中感悟到父親,最後與讀者產生共鳴,今天這課我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去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只有把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大量鋪墊讀明白,挖掘出深層次的情感,這樣在分析重點細節,纔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做爲教師尤其是做一個思考的教師,他的教學方法絕不會複製別人的,而是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思考的有深度,對教材知識挖掘的透徹,在教學過程中才會靈活,都得遊妒有魚,學生學得纔會輕鬆。

通過教這篇文章教學,我感覺到,只有教師把文本挖掘透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學習纔是有效的學習,我們教師不要當複製者,而是要當原創,不斷的挑戰自己,這樣纔會不斷進步。做一個思考的行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敢於不斷挑戰自己,敢於思考,敢於探究,總會有收穫的!未來我會依然不斷的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