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3.1國際民防日黑板報內容資料

3.1國際民防日黑板報內容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導語:3月1日是國際民防組織確定的“國際民防日”。2009年是我國自1992年加入這個組織以來第一次開展民防日宣傳活動,主題爲“關注民防、平安生活”,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空防災和公共安全知識,增強民衆公共安全意識,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爲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安全環境。

3.1國際民防日黑板報內容資料

  國際民防日起源

起源於:“炸”出來的民防意識。國外民防工程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與空襲長期鬥爭相互推動發展的過程。民防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隨着飛機技術性能的提高,特別是轟炸機的出現,空襲後方城市、工業區、交通樞紐成爲敵對雙方經常性的戰鬥行動,“要地防空”便應運而生。最早組織要地防空的是英國。在德國空軍的不斷轟炸下,爲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英國在倫敦建立了獨立的防空指揮機構和專門的防空部隊,並在市區實行燈火管制、構築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襲警報系統等。這些消極防空措施,稱得上是民防的萌芽,而被飛機轟炸“逼”出來的防空洞則成了國外民防工程當之無愧的“始祖”。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年間,特別是自1930年以後,隨着軍事航空工業和技術的迅猛發展,轟炸機的數量急劇增加,空襲威脅明顯增大,歐洲許多國家相繼建立“城市防空體系”,民防工程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發展。當時英國各重要城市、掩蔽所、防毒室比比皆是,基本上人人有洞可藏。法國則大力構築掩蔽所,僅巴黎就構築了2萬個,可容納170萬人,約佔巴黎人口的2/3。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雙方都把削弱或保護戰爭潛力作爲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空襲的規模和範圍達到了空前程度。因此,參戰各國更加註重城市防空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民防工程建設,以有效地保護居民和經濟目標,減少空襲造成的損失。整個二戰中,英國本土落彈7萬餘噸,傷亡僅14.7萬人,大大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德國在戰前就構築了大量防護工程,因而德國雖然從1941年開始即遭到美英兩國的戰略轟炸,但直到1944年,其軍火生產還在穩步上升。即使是遭到原子彈襲擊的日本長崎,搬進坑道內的造船廠和魚雷車間,不僅沒有人員傷亡,而且照常開工。

冷戰結束後,民防工程的地位作用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隨着高新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大量運用,顯得更加重要。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巴格達和巴士拉等大中城市,正是由於建成了數量較多、標準較高的防護工程,纔在多國部隊42天的狂轟濫炸中,保證了較低的軍民傷亡率。科索沃戰爭中,弱小的南聯盟,面對以美國爲首的強大北約長達78天的高強度轟炸,仍然保存了85%以上的軍事實力,不能說與其平時構築的大量的民防工程不無關係。它充分說明,對付現代高技術空襲,民防工程仍然是主要的、基本的防護手段。

  國際民防日意義

2009年是我國自1992年加入該組織以來第一次開展民防日宣傳活動,主題爲“關注民防、平安生話”,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空防災和公共安全知識,增強民衆公共安全意識,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爲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安全環境。

做好民防工作是抵禦災害、維護穩定和保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的戰略性舉措。黨中央、國務院對此歷來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快發展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大力提高政府和社會預防、應對災害事故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去年,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蹟,充分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事實充分證明,加強民防建設,持久深入地做好經常性民防工作,關係國計民生、社會和諧,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始終關注的大事,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應當從政治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認清做好民防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導、全民參與的民防體系,爲防災減災提供有力支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以對人民羣衆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強領導,科學籌劃,紮實推進民防組織、搶險救災力量和各種保障等方面的建設。要以應對各種災害事故爲重點,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完善應急機制和預案,搞好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和應急物資儲備,確保一旦有事,能夠快速反應,有效處置,盡最大努力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全社會都應當增強防災減災觀念,努力學習和掌握防災救災、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全民抵禦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危害的能力。要進一步加強軍警民協調配合,調動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對各種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