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大學生歡度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大學生歡度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明月圓圓添思念,短信字字是真情;元宵節到了祝:鞭炮聲聲向你傳好運!湯圓給你送來甜蜜的幸福!花燈盞盞照亮你的前程!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元宵節黑板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歡度元宵節黑板報資料

  觀賞花燈“鬧” 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放燈、觀燈,人們稱爲“鬧花燈”。

關於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說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於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漢明帝時只是燈節的起源,要說發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庶,人口衆多。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燈節。

宋代,隨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爲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裏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

隨着歷代元宵燈會的發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漢代一天,唐代爲三天,宋代爲五天,明代則長達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縮短爲三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俗專家認爲,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民俗專家表示,如今的燈節,油燈已成爲歷史,除手提燈尚用蠟燭外,一般多用電燈取光。我國各地的花燈品種也越來越多,從而令元宵燈節變得更加五光十色,絢麗多姿。

  元宵節猜燈謎始於南宋

元宵節在我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說,猜燈謎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元宵節猜燈謎自南宋時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遊藝活動。燈謎起源於西漢的隱語,後發展成爲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爲元宵節的一種遊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雲:“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爲燈謎。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民俗專家介紹說,我國民間所產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像老虎一樣難以射獵”來形容謎語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爲“燈虎”,其中用文句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

從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間,元宵節猜燈謎習俗一直延續不斷,不僅民間百姓喜愛,即使在皇宮深院,王公貴族乃至皇帝都樂此不疲。

民俗專家表示,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不少地方於街道鬧市懸掛燈謎讓人猜射,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如今,民間猜謎已不限於元宵,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猜謎已成爲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中國的“情人節” 與“姻緣會”

民俗專家介紹說,自古以來,由於元宵燈節不對閨閣女子加以限制,因此就有了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和“姻緣會”的說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在古代,受封建禮教束縛,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於是就給那些整日待字閨中的小姐們一個認識青年男子的好機會,而年輕女孩結伴出遊也給未婚小夥子們提供了一個結識佳人的機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未婚男女們都藉着賞花燈爲自己物色對象。平時沒有機會相見的男女情人們,在元宵燈節時也可以藉着觀燈的機會相見。所以說元宵節又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會的日子,於是這一天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浪漫的日子。

從中國曆代詩詞歌賦中也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在《青玉案》中也寫道:“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時男女約會的情景。

而在傳統戲曲裏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如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從這些浪漫的愛情故事看,元宵節也確是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夜,爲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