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網絡安全教育黑板報資料

2016網絡安全教育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警惕因個人信息泄露滋生詐騙犯罪

2016網絡安全教育黑板報資料

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此同時,網絡監督管理的缺少也滋生了諸多新型詐騙犯罪。其中,因個人信息的泄露引發的多種詐騙犯罪引起了全國廣大人民的廣泛關注。相關法律及監管的缺失導致販賣個人信息的行爲屢禁不止。所以,警方在此提醒廣大羣衆注意幾種常見個人信息泄露渠道,望引起羣衆警惕,切勿盲目“熟悉的”的陌生人。

一是各類商場促銷活動中的問卷調查。商場促銷是要求客戶填寫所謂的“調查問卷表”,表格上要求填寫聯繫方式、收入情況、信用卡情況等內容。購物抽獎活動中,商家也要求在獎券的正副頁上填寫姓名、家庭住址、聯繫方式。另外,在購買電子產品、車輛等物品時,一些非正規的商家要求客戶填寫非正規的“售後服務單”,這些方式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二是非正規網站註冊的會員信息。一些非正規網站以一些噱頭十足的新聞或是圖片吸引上網者,當用戶點擊信息時,被告知要註冊會員,會員申請表上包括電子郵件、性別、年齡、聯繫方式等,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將有可能滋生詐騙犯罪。

三是被回收的舊手機。不法分子回收舊手機後,恢復了手機裏面的信息,並通過之前銀行的驗證短信或與親友的短信,發現了原機主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賬號。隨後,不法分子用假身份證和手機號重辦了機主的SIM卡,甚至還可能會利用手機上的相關信息進而盜取機主銀行卡內的錢財。

四是隨意丟棄的快遞包裹單。多數網購族對快遞包裝袋的處理大多是隨意丟棄,很少人有意識地銷燬每個快件包裝。而在快件包裝袋上信息其實包含很多個人信息,比如姓名、電話、地址、訂單號等。如果這些信息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便可能獲知網購者姓名、電話、住址以及一些喜好,甚至推測出家庭經濟情況等信息。

經過民警對相關案件的分析調研發現,此類犯罪的作案手段雷同,犯罪分子首先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如聯繫方式、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情況,隨後,犯罪分子以國家相關政策如醫療保險、家電下鄉等爲幌子,實施詐騙。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甚至與綁架、敲詐勒索、暴力追債等惡性犯罪合流。

在這裏,警方提示,公民個人要有保護自己個人信息的意識,對涉及個人信息的物品進行妥善保管或是銷燬處理。同時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貪圖小利,因小失大。

 警方提示:網絡中獎多騙局警方提示少盲動

歲末年初,一些藉助網絡、電信實施詐騙的活動有所擡頭。警方提醒,遇到一些令人驚喜的獎品,應多查多問,切勿盲目匯錢。

常見的網絡詐騙有兩種方式:一是中獎詐騙。仿冒知名大型網站舉辦抽獎活動,製作釣魚網站,利用傳播軟件隨意向qq用戶、郵箱用戶、網絡遊戲用戶、淘寶用戶等發佈中獎提示信息,當事人按照指定的“電話”或“網頁”進行諮詢查證,以中獎繳稅等各種理由讓當事人一次次匯款。

二是網上購物詐騙。以未收到貨款或提出要匯款到一定數目方能將以前款項退還等各種理由迫使事主多次匯款;向事主提供虛假地址或網頁,交易往往顯示不成功,讓事主多次往裏匯錢;以種種理由拒絕使用網站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如謊稱“我自己的賬戶最近出現故障,不能用安全支付收款”等。

針對網絡詐騙行爲,民警提示:進行網上購物時,不要被某些網站上價格低廉的商品所迷惑。對於招攬投資賺錢計劃,或快速致富方案等信息要格外小心,不要輕信免費贈品或抽中大獎之類的通知,更不要向其支付任何費用。對於發現的不良信息及涉嫌詐騙的網站,應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