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中學2016經典元宵節黑板報參考

中學2016經典元宵節黑板報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吃元宵

中學2016經典元宵節黑板報參考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

“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

“吃元宵”的信史始於宋代,彼時民間流行一種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以此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走百病 迎紫姑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唐·李商隱《觀燈樂行》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上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爲“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參與者多爲婦女,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災。她們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爲“走三橋”。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迎紫姑佔衆事。傳說紫姑本爲人家小妾,爲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爲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另一說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