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導語:春節是漢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農曆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爲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圖片1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圖片2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圖片3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圖片4

紅紅火火過大年黑板報內容: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曆”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佈改陽曆1月1日爲“新年”,但在漢族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爲“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裏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啓鈐爲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爲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爲‘春節’的並存格局。”

直至1914年爲接軌西方曆法纔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曆1月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爲“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裏,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曆元旦,是漢族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祕書長王賢友說,新中國建國後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習俗,改革開放後城鎮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變源於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年夜飯、上門拜年變成電話或網絡拜年等。“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爲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爲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雲裏認爲,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