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迎新年黑板報報頭設計

2016迎新年黑板報報頭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壓歲錢

2016迎新年黑板報報頭設計

春節,農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個重大節日。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

年的本意是說穀物熟了。五穀皆熟爲有年,五穀皆大熟爲大有年。過年或過大年最初的含義,就是慶祝五穀豐收。

在黃河流域,由於穀物是一年一熟,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穀物成熟之義引申爲表示時間的用語了。古代由於曆法的不健全、不統一和統治者對歲首的改動,年節並不固定,或十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到漢武帝時期,才改定以夏曆孟春正月爲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初一日,歷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種名稱。稱爲春節,是近代纔出現的事情。辛亥革命後,各省代表雲集南京開會,議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把公曆一月一日稱爲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日改稱春節。但是並沒有正式命名和執行。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才正式決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爲春節。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機關要放假三天慶賀。有錢無錢,回家過年,一直是山西人的傳統心理。而民間傳統的過年,時間拉得很長,從頭一年的臘八節以後就算開始了。春節前爲準備階段,春節後爲慶賀階段,要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初二日。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節中套節,節日不斷,喜慶祥和是過年期間最大的特徵。

從正月初一日零點開始,正式進入春節。

民間慶賀活動的第一項爲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諸神下界與民同樂,今天已經成爲迎新辭舊的主要象徵了。內容首先是點旺火、燃年草和響鞭炮等等。旺火位於當院,年草置於門外,要由家長親自點燃。起牀後不能貿然出門,須先點一個爆竹,從門縫伸出室外爆響,稱爲開路炮。點旺火要稱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在家長髮旺火時,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着旺火燃放鞭炮。婦女們則收拾家務,整理祭祀天地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舊俗女孩在旺火未燒通紅時,不出家門。現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樣和男孩子響鞭炮、放禮花。此時此刻,村村戶戶,鞭炮齊鳴,萬里長空響成一片。硝煙中夾雜着旺火、年草燃燒松枝、柏葉的芬芳氣味,天上人間全部沉浸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之中。

祭祀天地諸神是舊俗接神以後的隆重活動。家長要率領全家,依次給各個神位點燈、敬香、擺供、奠酒,三跪九叩。設在當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爲豐富。晉北地區習慣擺五盤炒菜,五盤涼菜,五盤幹、鮮水果,五盤油炸小吃,五盤稱爲“供獻”的特製花饃。取意五福來臨。盛器都是專用的細磁小盤。晉南地區除一般供品外,特別講究全豬和全雞。全豬多由四蹄、一頭、一尾來代表,源於古代的三牲祭神。雞則是取了諧音吉,意喻大吉大利。另外,家庭主婦特別注重在竈君神位前隆重供上“棗山饃”。“棗山饃”用麪粉嵌紅棗蒸成三角形狀,取意米麪如山。上面飾以麪塑的龍、鳳、如意、福壽、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幾斤重,往往是女主人靈巧手藝的代表佳作,已經演化成了室內竈前陳列的麪塑工藝品了。

祭祀列祖列宗,是與祭神同樣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儀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祖與神已經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紀的老人,在祭祖時,要面對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項稟報家中一年來發生的喜慶事件,大到起房蓋屋、娶媳、聘女、生兒增丁,小到糧收多少,生活怎樣。神情莊重,態度嚴肅,充分反映了傳統的尊祖孝先風範。

拜年是春節活動的高潮。大體上分爲家拜、近拜、遠拜以及團拜等形式。

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民間有“大年下的頭,馬虎不得”的說法。小輩磕頭時,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稱,如說:“爺爺,我給你磕頭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兩位長者的尊稱,給兩位長者同時磕頭,也不能兩人同時給一位長者磕頭。對此,民間亦有“大年下的頭,一個磕了一個磕”的說法。舊俗講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禮,也有的是隻磕一個頭。小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面帶笑容,欣然受禮。拜完年後,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用意在護持後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婦,則長輩須給新媳婦很可觀的壓歲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視自家經濟情況而定。婆母還要另外賜給新媳婦一塊上等布料,希望媳婦繼承針黹。

  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爲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無錫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麪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麪,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爲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爲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爲"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江寧縣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爲“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爲“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說可以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