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黑板報是班級文化的展示臺,是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場所,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宣傳的陣地和窗口。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黑板報的花邊,希望大家擁有一個愉快的中秋節記憶。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1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2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2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3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3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4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4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5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5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6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6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7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7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8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8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9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9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10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10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11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11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12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12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 第13張

中秋黑板報的花邊13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爲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爲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爲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的來源:

1、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爲嫦娥得知,爲體恤子民,免於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爲“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2、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衆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爲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

中秋節的習俗:

1、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徵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裏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2、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糉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3、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4、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爲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爲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5、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爲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

中秋節詩詞選

《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作文

八月仲秋,天高雲淡, 金風送爽,穀粒豐稔,果蔬飄香。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節。

人們盼望着在這一宜人的季節旅遊、休閒、走親、訪友、和家人團聚,度過其樂融融的節日長假。

中秋節是一個古老而又悠久的傳統節日。中秋賞月在唐代已很流行,到了宋代農曆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爲中秋節,以後歷朝歷代大多官府和民間都把它當作一個大節來過。人們把中秋節定義爲“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的喜慶節、團圓節。

民間在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祭月、拜月。八月十五月兒圓,九州人家樂團圓。人們在自家門前或庭院中設供案,擺供品,北方多供蘋果、葡萄、西瓜、梨、毛豆、雞冠花、月餅等;南方則供柚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藕和月餅等。當月亮升起來後,全家人點燭燃香,向月神跪拜,祈願五穀豐登,全家團圓。

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世世代代沿襲下來。人們普遍認爲,拜月的供品,特別是月餅是取團圓之意。全家拜月是強調血緣家族團結。其意義是全家團圓。

月餅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這是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芝麻、胡桃,爲製作以芝麻、胡桃爲“餡”的圓形餅提供了輔料,那時人們把這種圓餅稱爲“胡餅”。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編的《夢樑錄》中。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和品嚐月餅結合起來,以月之圓象徵人之團圓,以餅之圓象徵人之長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情意。中秋節是人們祈盼和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節日。

詩人蘇軾詠月懷人的《水調歌頭》最爲膾炙人口,他是在中秋節這天因思念遠方的兄弟而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自古以來,中秋節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月蟾宮等。這些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的故事,雖是遠古天象的崇拜,古老敬月習俗的遺痕,但是人們都不願意扔掉這幾千年的傳承,因爲這是人們精神的一種寄託,一種慰藉,一種情結,並願意世代永遠保守的一種習俗。

傳說月中有蟾,屈原《天問》就有月蟾的記載。到了漢代,月中除蟾外,還有玉兔;漢晉以來,傳說月中有桂樹;唐代又有吳剛伐桂樹的傳說;最爲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是在遠古時期,人們崇敬的英雄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得到一包長生不老的仙草,送給了妻子嫦娥珍藏在梳妝檯的盒子裏,這事被一個叫蓬蒙的人知道了,他便想盜取這包仙藥,在一次後羿帶領衆人外出狩獵時,蓬蒙手持利劍闖入其家中,欲奪仙草,嫦娥自知打不過強盜,便急中生智,匆忙將仙草送入口中吞下,瞬間,嫦娥飄飄欲仙,離開了地面,升入了天空,嫦娥因牽掛着丈夫,百里一回頭,便飛落在離人間最近的月宮成了仙人。后羿打獵回來後,得知妻子的情況,悲痛欲絕,捶胸頓足,拔劍欲殺惡徒,蓬蒙早已逃之夭夭。后羿遙望天空,圓圓的月亮裏彷彿嫦娥在走動,無法追逐,無比思念,就在自家的院子裏,擺設香案,放上她平時愛吃的水果和糕餅,遙祭遠在月宮裏也在眷戀着自己的嫦娥。天下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事情後,紛紛在自家的房前院子裏擺上桌椅,放上供品,仰望星空,向善良的嫦娥遙祝吉祥平安。從此,中秋拜月這一充滿神奇與浪漫色彩的祭月賞月之風,便在民間傳播開來。這一傳說中的故事,其實是天下芸芸衆生爲追求美好、表達情感、嚮往團圓美滿的一種願景。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 京城開封,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節日服裝,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美如皓月”《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弦重鼎沸,直至通宵”;《夢樑錄》也說“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如鋪席人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焼不絕。”可見當時中秋節是多麼熱鬧。

明清時期,賞月活動盛行不衰,我國各地至今仍遺留着古風逸韻的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月壇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拜月修建的。大概是因爲孩子的關係吧,或者是月中有“玉兔搗藥”的說法,民間在祭月時總是和祭兔聯繫起來,北方的兒童喜歡用泥塑的穿戴完整、製作精美的兔爺當作玩偶,甚至成爲中秋節的吉祥物。

八月十五過中秋人們吃月餅的習俗,還與紀念朱元璋“月餅舉義”的故事有關。那是在元朝末年,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紛紛起來反抗。朱元璋聯合各方面的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是朝廷的官兵搜查的十分嚴格,傳遞消息非常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個計策,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巧妙的藏在了月餅裏面,快捷而順利的把信息傳送到各路起義軍中,各路義軍嚴守祕密,到了起義那天,一齊響應,很快集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義軍如燎原之勢不可阻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城池。首先是大將徐達旗開得勝,佔領了大都城,起義取得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傳下口諭,全體將士在中秋節與民同樂,將起兵時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爲禮物送給官兵,以示慶賀。朱元璋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以後,更加重視中秋節,經常在八月十五將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給羣臣,以紀念當年起兵舉義的成功。

從此,月餅製作種類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品種有什錦、五仁、豆沙、芝麻、蜜餞、肉餡等;味道有鹹、甜、葷、素等。

中秋節秋高氣爽,人們有許多娛樂活動。東南沿海地區流行觀海潮,划船串月、月夜嘗蓮、鬥蟋蟀、歌舞雜技等活動;廣東梅縣在中秋節舉辦山歌節;海南有八月會,唱歌、跳舞、交換月餅,通宵達旦;還有的地方舉行花會,賞花、戴花,願花常好,願月長圓,願人長久。

中秋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很流行,西北地區的土族、南方地區的京族、毛南族都過中秋節,祈福家庭歡樂,歲歲團圓。

在我們家鄉每當中秋節全家人都笑逐顏開,秉承祖先的習俗,把這一節日當作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大節來過。

中秋佳節,雲漢天高,金風送爽,皓月當空,星光燦爛。在月光如水的自家的小院子裏,擺上八仙桌,上面放滿酒、菜、瓜果梨棗、月餅和糕點,再煮一壺綠茶,全家人圍坐在桌旁,飲酒,品茶,進餐,祭月,拜月,共賞圓月,懇談親情,說古論今,聊敘家常,歡慶經過一年辛勤勞作,即將獲得的豐收成果,真是其樂融融。

這是多麼愜意、溫馨的境界。

我們的祖先把這種節日的風俗傳給了我們,更把他們對節日氛圍感受的心境也傳給了我們。因爲這個世界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