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先憂後樂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先憂後樂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成語】:

先憂後樂的意思及故事

先憂後樂

【拼音】:

[xiān yōu hòu lè]

【解釋】: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出處】:

劉向《說苑·談叢》:“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世者後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舉例造句】:

你先憂後樂師忠彥,由義居仁效昔賢。

【成語典故】:

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監

西溪鎮鹽倉 ,請築捍海堤 ,長數百里,後人稱爲范公堤。景祐二年(1035),權知開封府,有敢言之名。在朝極言人主當注意用賢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權力,爲百官所圖,以爲用人應各當其才;又以爲洛陽險固,應逐漸充實儲備。因反對宰相呂夷簡擅權,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潤州(今江蘇鎮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宋西夏開戰後,任陝西帥臣 ,曾分延州兵爲六將,每將三千人,分部訓練,量敵衆寡出戰。西夏人說他“腹中自有數萬甲兵”。在陝西數年,築青澗 、大順城,修復胡盧、細腰等砦;開營田,羌族歸業者數萬戶,邊防賴以鞏固。慶曆三年(1043)召爲樞密副使,旋改參知政事。上疏條陳10事,建議改革吏治,裁汰冗濫,選賢任能,並論減徭役、厚農桑、修武備等事。這些建議大都被宋仁宗採納,陸續施行。史稱慶曆新政。但因新政損害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被誣爲“朋黨”。慶曆五年,罷參知政事,出知邠(今陝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等州。皇祐四年(1052)卒,諡文正。

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慶曆5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先憂後樂“取自其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