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強弩之末成語大綱

強弩之末成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強弩之末成語1

強弩之末成語

【成語】:強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

【簡拼】:qnzm

【解釋】: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出處】:《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示例】:至於軍閥,那是~了。 歐陽山《三家巷》二四

【近義詞】:師老兵疲、罷夫羸老、強弩末矢

反義詞】:勢不可擋、勢如破竹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力盡了

成語接龍

【順接】:末作之民 末俗流弊 末大不掉 末大必折 末如之何 末學後進 末學新進 末學膚受

【順接】:背本就末 背本趨末 岑樓齊末 衝風之末 崇本抑末 德本財末 分寸之末 封胡羯末

【逆接】:摧折豪強 發奮圖強 發憤圖強 繁榮富強 奮發圖強 扶弱抑強 國富兵強 國富民強

【逆接】:強不凌弱 強爲歡笑 強買強賣 強人所難 強作解事 強作解人 強做解人 強兵富國

強弩之末成語2

出處:《韓安國傳》。

意思:強弩所發的箭,已達射程的盡頭。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搞笑語錄,起不了什麼作用。弩:古代發箭的弓。

韓安國是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當時,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議對策。有一個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邊境地區當過許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況,他說:“跟匈奴和好,總是長久不了,不出三幾年,它就又要背約,不如不理它,乾脆出兵,把其徹底征服。”

韓安國竭力反對,道:“人家派人來同我們和好,我們反而進攻,這怎麼說得過去?況且,千里遠征,路途跋涉,戰線拉得很長,人馬拖得很累,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我們未必能打勝仗!”

大臣們都認爲韓安國說得有理,漢武帝也表示同意,於是接受匈奴要求,進行和好談判,建立和好關係。

強弩之末成語3

西漢時,有一位叫韓安國的人,他本來是樑王劉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曾立過功。後來因爲觸犯國法,被革去職務,就賦閒在家,過着栽花養鳥不問世事的隱士生活。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賄賂田蚡,請他保舉自己。漢武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派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爲大司農。後來。由於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御史大夫。

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於匈奴的情況相當瞭解,他認爲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採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里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後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伐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採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強弩之末成語4

  成語故事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大行(官職)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瞭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對軍隊不利。而且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着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羣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裏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藉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藉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就算是強勁的弓弩到了最後就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羣臣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古文原文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爲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爲廣,有其衆不足以爲強,自上古不屬爲人。漢數千裏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力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羣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註釋

下議:交臣下議論。 大行:職官名稱安國:即韓安國。 遷徙鳥舉: 遷徙如鳥飛一樣。

疆:同“強”。 不屬爲人:不可能真心歸屬漢人。 虜以全制其敝:敵人憑養精蓄銳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

初:開始

習:熟悉

約:盟約

舉:飛

衝:猛烈

附:應和

率:往往

歲:年

倍:同“背”,背棄,違背

興兵:發兵

負:依靠,依附

罷:同“疲”,疲勞,勞累

漂:同“飄”

強弩之末成語5

【注音】qiáng nǔ zhī mò

【典故】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 《史記·韓安國列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漢書·韓安國傳》

【釋義】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力盡了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師老兵疲、罷夫羸老、強弩末矢

【相反詞】勢不可擋、勢如破竹

【同韻詞】人贓並獲、五方雜厝、驚魂攝魄、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扶老攜弱、飲冰吞檗、兔走鶻落、襟懷灑落、心胸開闊、武不善作、......

【成語故事】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經常侵擾西漢,大臣王恢認爲匈奴人不守信義,只有把他們徹底打垮才能保證邊境的安寧。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爲漢軍已經是長途跋涉,千里遠征就像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一樣,漢武帝採納他的意見同意匈奴的求和

【成語舉例】至於軍閥,那是強弩之末了。 歐陽山《三家巷》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