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元代詩詞 > 元曲賞析欣賞

元曲賞析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7K 次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爲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元曲賞析欣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元曲賞析欣賞

元曲賞析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爲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爲“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以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爲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數最少的爲標準定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爲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與發展帶來極爲重要的影響。元曲以支曲爲單位,不像詞有兩疊、三疊或四疊。但是,它不僅有帶過曲、重頭、集曲等小令的變體和複雜多變的套曲,還有除正常格調以外的多種俳體。其體式的多樣,更增強了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現在流傳下來的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的輯錄》,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餘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這與唐詩、宋詞的數量實在相差甚遠,但其題材和內容並不遜於唐詩,比之宋詞則更加廣泛深刻。

基本含義

元曲原本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爲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爲標準定格)。

始於宋代,鼎盛於元。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爲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爲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爲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歷史地位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爲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爲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爲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發展歷史

興起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爲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着璀璨奪目的異彩。

發展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爲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爲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爲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s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爲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爲“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天淨沙·秋思

體制

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爲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脣》《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隻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爲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爲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 在衆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着啓導統領、規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