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孟郊《聞砧》唐詩賞析

孟郊《聞砧》唐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聞 砧

孟郊《聞砧》唐詩賞析

孟郊

杜鵑聲不哀,

斷猿啼不切。

月下誰家砧,

一聲腸一絕。

杵聲不爲客,

客聞發自白。

杵聲不爲衣,

欲令遊子歸。

  鑑賞

這是一首借砧聲以抒遊子情懷的詩作。

砧聲的特點在於“哀”而“切”。每當蕭縈之秋,月明之夜,一聲聲砧杵,刺破寒空,無不給人以悽楚蒼涼之感。可是爲了突出砧聲之哀,詩人卻不從正面着手,而是先用兩個人們熟知的哀音作爲比較:

“杜鵑聲不哀,斷猿啼不切。”杜鵑的.聲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詩云:“蜀國曾聞杜鵑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子規即杜鵑,鳴聲悽切,似“不如歸去”,最易引起羈旅愁思。然而它與砧聲相比,詩人卻說它“不哀”。斷猿,指斷腸之猿。《世說新語·黜免》載:“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又《荊州記》引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杜甫亦有詩云:“風急天高猿嘯哀。”(《登高》)

“ 聽猿實下三聲淚”。(《秋興八首》)猿聲之哀,一至於此。可是這裏卻說它“不切”。果然“不哀”“不切”嗎?不,這是爲了烘托砧聲。

鋪墊已足,詩人便縱筆描寫砧聲。這時詩中主人公遠遊他鄉,月下徘徊之際,忽然陣陣砧聲,傳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驚:“月下誰家砧?”這聲音好悽苦:“一聲腸一絕。”本來杜鵑聲、猿聲皆令人腸斷,然而對一個經常涉水登山的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無動於衷,唯有這月下砧聲,才能撩撥他心中的哀弦。於是下文轉入自我愁思的抒發。

“ 杵聲”以下四句,重在寫自我的主觀“感受。

所謂“客”和“遊子”,都是指詩中人物。孟郊以寫《遊子吟》著稱,他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他還有一首《遊子》詩云:“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也寫得情真意切。這裏既言“客”,又言“遊子”,是一再強調作客他鄉之意。是的,“杵聲不爲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扌嫋衣婦並非專爲惹動遊子愁思才揮動搗衣棒。儘管砧聲無意,而聞之者卻有心:“客聞發自白。”聽了砧聲,頭髮不禁爲之愁白。古代婦女搗衣,有的是爲了寄給徵人,故唐代陳玉蘭《寄夫》詩云:“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此雲:“杵聲不爲衣,欲令遊子歸。”是代搗衣婦設想,意爲她此時搗衣,並非爲了寄給遊子,而是想讓他聽到砧聲,惹起鄉思,速速歸來。語直而紆,感情深摯。上兩句分明說“杵聲不爲客”,而這裏實際是說杵聲專爲遊子而發即“爲客”,語言似相互矛盾。其實這是反覆言之,上兩句從遊子角度着眼,下兩句從對面(思婦)寫來,多層次、多側面地描述了砧聲之苦。

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質樸的語言,傾訴胸中的感情。同是詠砧,同是寫遊子,但作者能獨闢蹊徑,自出機杼,寫得真摯感人。誠如蘇軾《讀孟東野詩》所說:“詩從肺腑出,出輙愁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