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惠能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惠能

惠能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惠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鉢,繼承東山法門,爲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惠能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惠能
惠能詩詞全集

菩提偈

惠能生平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爲生。一次,惠能打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便心有所悟。於是萌發他去黃梅雙峯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鉢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禪意的),看誰做得好就傳衣鉢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鉢,但又怕因爲出於繼承衣鉢的目的而去做這個偈子,違背了佛家的無爲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爲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爲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和尚們的談論,被在舂米作坊裏勞作的惠能聽到了。惠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子,惠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偈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偈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惠能,當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惠能在槽廠(舂米作坊)舂米的時候,五祖去給問他一些話,從話裏聽出來惠能是真正的開悟了,於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裏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並傳了衣鉢給他。然後爲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於是惠能連夜遠走南方,跟隨打獵人隱居15年之後,出山說法,在曹溪寶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在五祖傳法給惠能的第二天,五祖寺的僧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爲護國法師,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 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爲師,併爲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爲衆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爲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爲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爲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臺(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爲中國禪宗正統。

圓寂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惠能禪師入寂於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即《壇經》。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爲經的,唯惠能禪師一人。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禪語
  惠能三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安葬了母親之後,惠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關)北上求法(此說與《六祖壇經》所記不同)。在韶州,他結識了德行之士劉志略,因爲情投意和,結拜爲兄弟。劉志略有個姑姑,是位比丘尼,名無盡藏,住在當地的山澗寺,經常讀誦《涅盤經》。惠能白天與劉志略一起參加勞動,晚上則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涅盤經》。惠能雖然不識字,但他的悟性極好,經常在聽完經之後,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經文的大義。有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惠能請教一個字的讀法和意義。惠能回答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無盡藏比丘尼說道:“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惠能回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異,知道惠能是個有道之人,心生敬意。這樣一來,惠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里。雖然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地的信衆都爭相前來瞻禮和供養。並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爲惠能建了一座道場。惠能在這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知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於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向北行進。經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惠能遇見了智遠禪師,並向智遠禪師請教有關坐禪的一些事情。智遠禪師告訴他說“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聽說菩提達摩從西域來到中土,傳佛心印,展轉至於黃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誤時間了,速往忍和尚處參學,以決生死之疑)。”
  五祖初見他的時候,便戲稱他爲“獦獠(gé liáo)”。《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等書,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
  五祖問:“你從哪兒來?”
  惠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裏想幹什麼?”
  惠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惠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聽了,知道惠能根機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爲徒衆都在左右,擔心惠能日後會遭到衆人的嫉妒和排斥,於是便把他打發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體重不夠,爲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拴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惠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衆召集到一起,告訴大衆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爲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爲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爲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爲大衆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衆人的敬仰。因此,大衆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爲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聽到大衆的議論,神秀想,大衆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爲我是他的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然,我呈偈子是爲了求法,而不是爲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麼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神秀終天作出了一首偈子,並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着衆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讚歎,並且要求大衆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裏,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於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後來有一天,惠能在碓坊舂米,聽到外邊有位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聽,於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衆作偈以及讓大衆梵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惠能。惠能聽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裏,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
  於是,童子引惠能來到偈子前。惠能說:“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聽。”當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爲惠能唸誦那首偈子。
  惠能聽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別駕了聽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惠能正色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有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聽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於是惠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衆無不驚愕。五祖見衆人如此,擔心有人傷害惠能,於是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並且說“亦未見性”。衆人見五祖這麼說,也就不以爲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惠能腰間掛着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爲法忘軀,就應當象你這個樣子”。並問道:“米舂熟了嗎?”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於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惠能領會了五祖的意思,便於當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惠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現,並且給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惠能一連說了五個“何其”,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鉢傳付給惠能,說道:“諸佛出世爲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爲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摩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惠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後,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經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禪師又問:“當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惠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惠能:“以後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後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爲之。不要急於出來弘法。這當中你會有劫難。”
  惠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祖,然後發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惠能後,連續好幾天沒有上堂。衆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於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鉢和法脈已經傳到南方去了!”衆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鉢?”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
  衆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後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惠能禪師欲奪取衣鉢的一連驚心動魄的故事。爲了避免不測,惠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十五年之久。此後,因緣成熟了,惠能禪師纔來到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座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自惠能禪師以後,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並形成了“一花五葉”的繁榮局面。惠能禪師的弟子很多,據《壇經》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惠能禪師的法嗣。

惠能介紹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盧氏,故稱他爲盧行者。祖籍河北范陽郡(今河北保定涿州),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鉢,繼承東山法門,爲禪宗第六祖,世 稱禪宗六祖。唐憲宗追諡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原名盧惠能,唐咸亨二年(671年)出家到東山法門,是在舂米作坊服雜役的行者,未經剃度,可見沒有法名。六祖門人法海在其著作《六祖法寶壇經略序》 中記載:“專爲安名,可上惠下能也”。按佛教用語“上下”即指法名,是對法號的尊稱。在當時,盧能只是家境貧窮的孩子,佛教界沒有爲百姓安法名之舉,兩個異僧“專爲安名”難免是神話傳說。《六祖壇經》裏記載:六祖黃梅三更得法,人盡不知,持衣鉢南下,被惡黨追殺,六祖遁於前山,惡黨火燒前山,六祖隱身挨於石中得免。石頭留下六祖結跏趺坐的膝蓋痕跡,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紋,此石因名避難石。由此可見,惠能法號應是五祖祕密定下,何時公開啓用“惠能”法號又是一個謎。苦痕在《龍棘子的傳說》中有新的版本演義,或許更有道理。
  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爲“東方三聖人”。惠能作爲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啓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惠能,唐貞觀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圓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後因過失而被謫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惠能出生三歲時,父親病逝,他靠賣柴養母爲生活。後因自感與佛教有緣,遂於唐咸亨三年(672)離開廣東北上,到湖北黃梅縣東山寺拜禪宗五祖弘忍爲師。後在弘忍命門徒作偈呈驗以選拔傳法繼承人時,他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鉢成爲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後爲逃避爭奪繼位權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流徙於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着隱居生活。儀鳳元年(676),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爲師,並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並在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爲其後開闢:“南宗”奠定了基礎。惠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爲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祕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後,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該書反映出惠能對傳統佛教教義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誌,從而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惠能於延和元年(712)返歸新興定居,翌年圓寂於國恩寺。今南華寺內所供六祖像,相傳爲惠能的真身。

惠能避難

惠能於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惠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哪裏人? 來這裏求取什麼”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來到這裏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聽後問道:“你是嶺南人,哪裏能“作佛”! ”惠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非凡的志向讓弘忍刮目相看。爲了不引起衆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隨衆勞動,在碓房舂米。惠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幹得甚歡。當時弘忍的徒衆有700人。在惠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神秀是衆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惠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驗證傳法密要!金剛贊: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弘忍看到是惠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惠能叫去,爲惠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爲禪宗六祖,併爲他的安全着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爲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

惠能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

這段,驗證五祖的慧眼,沒有直接傳法!(風動,幡動,心動都對,是領悟84000法門皆可成佛的法義)

惠能的說法,令衆僧大爲驚歎,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爲惠能剃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爲惠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惠能離開法性寺,北上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華寺,六祖惠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惠能到韶州開元寺(後更名爲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爲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惠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惠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爲“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惠能水晶鉢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惠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峯之頂。”惠能去世後,更是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諡惠能爲“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諡爲“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再加諡爲“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後神宗再加諡爲“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後爲惠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