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長亭怨慢·重過中庵故園宋詞欣賞

長亭怨慢·重過中庵故園宋詞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泛孤艇、東皋過遍②。尚記當日,綠陰門掩。屐齒莓階③,酒痕羅袖事何限。欲尋前跡,空惆悵、成秋苑④。自約賞花人,別後總、風流雲散⑤。

長亭怨慢·重過中庵故園宋詞欣賞

水遠。怎知流水外,卻是亂山尤遠。天涯夢短。想忘了,綺疏雕檻⑥。望不盡,冉冉斜陽,撫喬木、年華將晚。但數點紅英,猶記西園悽婉。

  【註釋】

①中庵:元劉敏中號中庵,有《中庵樂府》。

②東皋:指中庵寓居之地,泛指田野或高地。皋:水邊的高地。

③屐齒:木屐底部前後各二齒,可踏雪踏泥。莓階:長滿青苔的臺階。

④秋苑: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梨花落盡成秋苑。

⑤風流雲散:王粲《贈蔡子篤》: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⑥綺疏雕檻:指窗戶上雕飾花紋。

  【譯文】

我獨自泛一葉孤舟,駛遍田野荒地去尋訪他的故園。還記得當年,綠蔭將園門摭掩。我們一同尋訪遊覽,滿地苔蘚都印下了我們木屐的齒印。那時賞心樂事真無限,縱情豪飲,任憑酒痕把衣袖溼遍,酒痕斑斑。如今想要尋覓以往的蹤跡。只能空自感到惆悵和幽怨。昔日的百花園,已變成一片淒涼秋苑。從前共同賞花的友人,分別後全都風一樣流逝雲一樣消散了。

流水悠悠遠遠,怎知流水之外,是紛亂的羣山,可友人比那亂山還更遠。料想他獨處天涯,歸夢何其短暫,想是早已忘掉故鄉的綺窗雕欄。擡望眼,所見到的只是斜陽冉冉。撫着高大的樹木,嘆息自己的年華已晚。只有數點落下的紅英,還在眷戀着悽婉的庭院。

  【賞析】

這首詞爲記事感懷之作,寫重過故友舊園時的複雜心緒,流露了對往事的無限依戀和因時光荏苒而產生的遲暮之感。王沂孫一改填詞用典多慣例,這首詞用典極少,文辭稍顯簡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語波峭起折,也堪稱一首佳作。

泛孤艇、東皋過遍。寫重訪中庵故園。扣準本題。孤艇,詞人孤身一人重遊,流落出訪故地的落寞。東皋過遍之遍字說明作者足跡遍至東皋,留連徘徊。烘托出情境。詞人對此地蘊含深情,此次特地前來追尋舊遊之地。照下文欲尋前跡,足見發端伊始,雖入手擒題,卻並非一覽無餘。曲意直筆,頗耐人尋味。

尚記當日點明下文是對往昔的追憶。綠陰門掩,表明當日中庵園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訪者少。屐齒莓苔,指遊覽之事:酒痕羅袖,是講宴樂的。正所謂事何限表明事情的範圍。而記當日指時間。昔日中庵園林的清幽無限與當日交遊、樂事的欣愉雅緻相互生髮映襯,給人印象頗佳。

欲尋前跡,空惆悵,成秋苑。筆鋒轉至眼前。履舊跡,尋前蹤。一切皆已渺然。舊日舞臺歌榭,已雨打風吹去。怡人春光。亦復化爲令人惆悵的一片秋色。斗轉星移,世事滄桑。成秋苑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梨花落盡成秋苑詩句。

欲尋前跡本應接在東皋過遍之後,詞人卻把它置於尚記當日後面,是一種騰挪之法。這種利用時間差的寫法,造成今昔的強烈對比,和筆勢上的波峭迴環之感。詞人同時還輔以不同的景緻和虛實相生的描寫,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對比。昔之歡遊,綠陰、莓苔的春色點染,樂景獨好;今之蕭條,一片秋苑的悲秋筆墨,哀感十足。昔日之樂何其樂,此時之哀何其哀矣。追憶昔遊是出於想象,本是虛寫。用了屐齒莓苔、酒痕羅袖的具體可感的細節,變得歷歷可見,足見詞人對昔遊的`懷戀之深。重遊尋跡,望故園蕭條跡渺,感慨無窮,卻將萬端感慨凝爲空惆悵一語,用成秋苑的寫意筆墨,世間滄桑都言盡,寓不盡之意於象外言外,極爲空靈,此正是碧山過人之筆。空惆悵感發於中庵園林的今昔相比,和與故人流散之哀,故而下啓自約數句。自約賞花後,別後總,風流雲散兩句寫出故人之離散。以風雲流散變幻飄渺不定之姿,寫人間別離,妥貼空靈而悽美可感。總字遙合於孤,寫盡人去園空,形單影隻相別久矣之感。孤寂的情懷和惆悵的眼睛。貫穿於故園之憶,之尋的過程,非常傳神,是詞人精心提煉的效果。

水遠二字起頭,於奇峭中透視常理,寫法非常獨特,不落俗套。於敘情之處,戛然收束,寓情於景,讓人體味個人情改,頗爲曲折。水遠在景緻上是遙應泛孤艇之所見。上片歇拍將故人離散的實事,幻爲一片風流雲散。水遠則是緊承其命脈而來。卻以山高水遠進一步渲染離散之實。故人的萍蹤渺然蒼茫裏,更加反托出詞人懷念之情的悠深纏綿。又以怎知卻是的虛字進一步勾勒,歐陽修《踏莎行》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之句,正是水遠,表意渾厚。

亂山尤遠。則知水遠山長在前人筆下,超越自身美感,象徵着天各一方的深沉的意蘊。這三句在淡墨無華中,具有渾厚的藝術感染力。在層層遞進之中,融進了詞人多少懷戀和傷離之情。天涯夢短,以短狀夢,精警峭拔。是承上啓下之轉折,它承前反扣山長水遠的天涯隔阻,束後則點出天涯未歸之人的處境。想忘了、綺疏雕檻。綺疏雕檻,中庵園林的亭臺樓榭。想忘了是體貼故人遲遲不歸之婉辭。夢短路遙,是一種叫人割捨不斷的痛苦無奈。短夢溝不通花花天涯的阻隔,使故人無可憑依。因而顯見詞人對故人的同情的瞭解。

望不盡,冉冉斜陽,撫喬木,年華將晚。再折回眼前之景,收束全詞。它上承過故園的各種感懷,歷層層曲折,極自然地以眼前景作結,正寫出詞人的情感變化。敘寫的景色蕭然:一片斜陽晚照、數點殘花映紅。望不盡,冉冉斜陽由周邦彥《蘭陵王·柳》中的斜陽苒苒春無極名句而稍加變動。

春無極改爲望不盡極寫中庵故園眼前秋苑的無限蕭條。春望之變,與重過故園的題旨相扣。撫喬木、年華將晚。《世說新語·言語》載:桓溫北伐,前種之樹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條,泣然流淚。冉冉斜陽所描繪的日暮黃昏之景,使人易生蒼涼遲暮之感。望不盡,更引出對人生的渺長和惆悵的反思。撫喬木、年華將晚進一步渲染此情此景。詞中將這種遲暮之悲由外圍、外景、外物引向內心深處,使之情景生髮,匯融成爲綺麗中帶悲壯、淡遠中寓蒼涼的意蘊渾厚的意境。使人意感橫生,情景交加,在煙靄蒼茫之處,感慨則紛至皆來。但數點紅英。猶記西園悽婉:在斜暉脈脈的中庵故園裏,只有幾點殘存的紅英,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劫,目睹滄海桑田的變換,在由極或到極衰的轉換中,也定是悽愴已極吧。對人、對花,皆是如此。

全詞筆調傷感淒涼,意境空靈高遠,怨悵之情溢滿字間,哀婉動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