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春曉的作者詩人是誰

春曉的作者詩人是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導語: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分享的春曉的作者詩人是誰,歡迎閱讀參考。

春曉的作者詩人是誰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閉門苦學,灌蔬藝竹,爲鄉里救患釋紛,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四十歲纔到長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吳越各地漫遊了幾年,重回故鄉。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曾引他作過短期的幕僚,最後還是歸隱,死在家裏。

孟浩然一生經歷比較簡單,沒有入過仕途,而且完全生活在開元承平時代,沒有經歷很多生活風波,這就決定他的詩歌思想內容不夠豐富,但他的思想也沒有發展到幽冷孤獨的程度。

他一生雖然基本上過着隱居生活,但他內心卻相當矛盾。他的《書懷貽京邑同好》詩說:“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簞瓢夕屢空。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這裏清楚地說明了他對於仕途的熱望以及期待朋友們援引的心情。但是,他四十歲北上長安,除了贏得詩壇盛名而外,求仕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他的心情開始轉爲憤激: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留別王侍御維》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歸故園作》

由於求仕失望,轉而對當朝的權貴深表不滿。《新唐書》本傳說他曾經對玄宗朗誦後一首詩而遭到斥責,事情也許不可靠,但在說明這首詩的憤激心情上,卻很合乎真實。大概到了晚年,他這種仕與隱的矛盾才漸漸沖淡下來。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園詩。這些詩,有一部分是漫遊秦中、吳越等地所寫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歸》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雲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在前詩中,旅途思歸的心情和初冬江上淒寒的景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悵惘迷茫之中,隱含着一種身世落拓之感。後一首詩,寫驚濤如雷如雪,也頗具壯觀。其他如《宿建德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晚泊潯陽望廬山》等篇,也都是漫遊中的名作。

他多數的山水詩,都是寫故鄉襄陽的鹿門山、萬山、峴山、魚梁州、高陽池等名勝景物。例如: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沙平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其醉重陽節。

──《秋登蘭山寄張五》

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歌》

詩中流露的懷慕隱逸的思古幽情,和我們已經很隔膜疏遠了。但是,襄陽一帶的景物:點綴着歸村人影的平沙遠渡,象一彎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門山的煙樹,龐公鬆徑下的月光,經他這個熟悉故鄉的詩人不經意地敘述出來,卻歷歷如畫,使我們感到平凡而又親切。

他雖然寫過“我年強以仕,無祿尚憂農”這樣的詩句,他未必就親身參加過勞動,但他究竟是半生住在農村的,他的田園詩數量雖不多,生活氣息卻相當濃厚: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羣。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衡門猶未掩,佇立待夫君。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這些詩雖然缺乏陶詩的那種理想境界,也缺乏勞動生活的`體驗,但前一首寫農家生活,簡樸而親切;寫故人情誼,淳淡而深厚。能給人歷久難忘的印象。後一首,更是“淡到看不見詩”的家常話,但是,鄉村黃昏的景色氣氛,卻寫得非常真實。又如他的小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意境也很新鮮,得到了人們廣泛的傳誦。

蘇軾曾經說過,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後山詩話》引)。他所說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學,指在詩中博採成語典故。這嚴格說,並不能成爲孟浩然的缺點。如果按我們的理解,把“無材料”解釋爲生活經歷的簡單,思想內容不豐富,那麼蘇軾這幾句評語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點。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並駕齊驅,各標風韻。杜甫說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皮日休說他:“遇思入詠,不鉤奇抉異,齪齪束人口,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記》)。都完全合乎事實。他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他詩集裏,還殘留着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痕跡。如《美人分香》、《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陰鏗、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詩句,往往能青出於藍,不着痕跡。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意,並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