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長干曲》古詩閱讀及賞析

《長干曲》古詩閱讀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干曲》古詩閱讀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干曲》古詩閱讀及賞析

  《長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顥

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題解】

這首詩寫兩個以水爲家的青年男女在長江相遇時,隔舟對話的情景。詩人截取富有戲劇性的生活片斷,表現出女主人公開朗、天真的性格。

  【註釋】

①《長干曲》:樂府古題,多描寫長幹裏一帶婦女生活和感情。長幹,長幹裏,今南京市舊里弄名,在長江南岸。②這首是女子問話,又自我作答,顯得很主動。

  【原詩今譯】

你家住在什麼地方?

而妾住在附近橫塘。

只是停下船兒問問,

也許你是我的同鄉。

  【其一鑑賞1】

這首小詩描寫一水鄉女子在江上向過往的小夥子攀談問話的一個細節。它像一場獨幕劇,又像一篇微型小說。寥寥四句獨白,簡單明瞭,但仔細含茹把玩,卻又覺得雋永深長,風神無限。

詩一上來就直接用主人公的問話開場:“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寥寥十字,從句式上看,不過是一個疑問句和一個陳述句的組合,既沒有什麼奇思異想,也沒有什麼僻典故實,從事件上看,不過是人生逆旅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細節:攀談問話。簡單極了,平淡極了。詩人就是在這樣一個簡單平淡的人生瑣事中,看到了詩意的光彩和戲劇化的情節。分析起來,還是饒有趣味的。首先,問話中稱對方爲“君”,答語中稱自己爲“妾”,點出問者和所問對象的性別:一個水鄉姑娘與一個船家小夥子。詩文中大凡涉及到男女,傾慕迷戀,恩怨憎愛之類的浪漫傳奇故事就會隨之展開。但此詩並沒有沿襲這些俗套,只是寫一女子款款問話。她問對方家住何處,也是一般人路遇謀面開始攀談時的常例。作爲一個姑娘,她也只能問別人“家住何處”,若改問姓甚名誰,則既不禮貌,也不合乎身份。所以第一句純是問語,絕無深意。但話由一女子先問,又是在禮俗甚多的古代,已經夠大膽率直了。第二句詩人寫女子不待對方回答就自報家門。從社交的一般習慣來講,女子特別是青年女子的年齡居處是不該輕易告訴陌生人的。詩人這樣寫,一方面是想說明水鄉姑娘的天真無邪,另一方面,也未嘗不含有向對方介紹自己情況的用意。俞陛雲說這兩句“既問君家,更言妾家,情網遂憑虛而下矣。”(《詩境淺說續編》)正點破女子自我介紹中的暗示。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姑娘在大膽攀問又主動介紹之後,才覺得自己有些太唐突,怕引起對方的誤解,所以趕忙又加以補充和解釋,說自己不過是隨便問問,打聽對方是不是同鄉。這樣解釋看來十分得體,既掩飾了姑娘的羞澀,又表現了她的敏捷和聰慧。但是稍有閱歷的人不難看出,姑娘的這兩句解釋和補充,欲蓋彌彰,把起初恐怕連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內心祕密給點破了。

末句中的“同鄉”一語,表明姑娘是在他鄉異地,孤獨寂寞,煩悶無聊,所以對家鄉的一切都很敏感,於是聞鄉音而相問。這樣,“同鄉”由問話攀談的藉口,轉變爲尋找慰藉理解的紐帶,最後成爲系連兩個天涯淪落人的.感情紅線。

《長干曲》屬於南朝樂府《雜曲歌辭》,內容多表現江南水鄉船家婦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崔顥所作《長干曲》共四首,這是第一首。詩用民歌體,表現水鄉姑娘的純真嬌憨,雖不過四句問語,但卻聲態並作,情貌俱現,非常傳神。且含蓄蘊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姜齋詩話》)。

  【其一鑑賞2】

《長干曲》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收入《雜曲歌辭》。這一曲名始見於南朝樂府民歌。古辭僅見一首:“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描繪廣陵女子駕着菱舟逆浪而上,賣弄本領的情景,大膽潑辣的神態皆於自誇的口吻中見出。崔顥的《長干曲》四首便從這首古辭的意思中生髮而來。

古辭中的女子迎浪相邀的人是誰?她在向誰作自我介紹?詩中沒有明言。而南朝樂府民歌大多是以女子口吻所唱的情歌,這就使崔顥的《長干曲》能根據古辭所留下的想象餘地,將它的意思擴充成四首問答式的民歌,構想出一個採蓮少女與一位船家青年在水上相識的一幕情景,表現了人生中偶而相逢的片刻意趣。

第一首是女子的問話。聯繫其他三首來看,這個女子應是在江上採蓮,見到船家青年,可能因對方的鄉音引起了她的注意,便主動上前搭話。她先問對方住在何處,語氣直捷,開門見山。然後不等回答,便介紹自己住在橫塘(橫塘在今南京市西南,與長幹相近)。接着似乎又很快意識到這樣直截了當地向一個陌生男子打聽住處並自報籍裏,未免過於唐突,於是旋即便解釋自己之所以停船借問的緣故,是想到彼此可能還是同鄉。四句平平常常的問話,語意直白而又幾經轉折,雖不見人,卻聞聲便可見出這個在水上長大的女子快人快語、熱情開朗的性格,天真而大膽的表情中還若有若無地流露出欲與對方結交的情思。

王夫之評此詩說:“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詩中的有字之處只是截取女子試探性的幾句問話,而這幕對話的情節和背景則都在無字之處:江上船隻來往、姑娘們結伴採蓮的景象,女子對船家口音的反應,她駕着蓮舟主動靠近船家的過程,問訊時曲折微妙的心理活動,無不活現在她的聲情口吻之中,卻又並無一字落入言筌。

這首詩只是兩人相識的開端,但簡潔有味的口語,直接發自內心的聲調,以及直面相問的開場白,語意中似有若無的情思,啓發了無窮的聯想,並自然引出了以下的三首問答詩。

  【作者簡介】

崔顥(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唐朝著名詩人。

出身唐代頂級門閥士族“博陵崔氏”。曾任許州扶溝縣尉,官位一直不顯。後遊歷天下,天寶九載前後曾任監察御史,官至司勳員外郎,天寶十三載(754)去世。

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及第,官至太僕寺丞。天寶年間,爲司勳員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早期詩作多寫閨情和婦女生活,詩風較輕浮,反映上層統治階級生活的側面,後期以邊塞詩爲主,詩風雄渾奔放,反映邊塞的慷慨豪邁、戎旅之苦。

最爲人稱道的是《黃鶴樓》,曾使李白歎服。據說李白爲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

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原集已佚,有輯本《崔顥集》二卷,《唐人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