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浮槎昔負千尋質的古詩鑑賞

浮槎昔負千尋質的古詩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浮槎·昔負千尋質》作者爲唐朝文學家駱賓王。其古詩全文如下:

浮槎昔負千尋質的古詩鑑賞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峯。

真心凌晚桂,勁節掩寒鬆。

忽值風飆折,坐爲波浪衝。

摧殘空有恨,擁腫遂無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幾萬重。

似舟飄不定,如梗泛何從。

仙客終難託,良工豈易逢。

徒懷萬乘器,誰爲一先容。

  【鑑賞】

這是一首寓言式作品,序文和詩的聯繫清楚地說明了駱賓王從駢文中借用了詞彙、結構與主題,這就使得其詩具有強烈的雄辯意識及散文式的鋪敘。

詩序原本用來敘述歷史或傳記的背景,使詩中及所述事件能夠充分明瞭。王勃的《滕王閣詩》就運用了這一古典形式:序文描寫了宴會、場景、事件的過程,詩篇則表現對這一情境的反應,詩與駢文序言的區別是分明的。可是在這篇《浮槎》中,詩只是把序文詳細敘述過的內容簡要地重述一遍。其中主要的變化是序文展示了希望——浮槎將被利用,漂泊者將被啓用,而詩卻使這一希望破滅。除了結尾外,詩緊密追隨了序文的旨意,無論在討論範圍還是在措詞上都與之相似。

序的第三段與詩的開頭兩句相應:“負凌雲概日之姿”描寫浮木的高度,被簡化成“昔負千尋質”。序的第四段敘述這棵樹在偏僻的地方十分安全繁盛,詩則處理成具有松樹和桂樹的孤獨和耐力。由於運用了雙關語:真心/樹幹,勁節/樹節,詩的描寫具有更密切的道德聯繫。序運用了高雅優美的傳統誇張比喻,以稱讚的口氣將某種事物與神祕的典範相比較:“與建木較其長短,將大椿齊其年壽者。”詩捨棄這一高雅的語句,採用了表示“超過”的.簡潔套語“凌”和“掩”。序文所寫傳說中的樹也被具有象徵意義的松樹和桂樹所取代。

詩的第三聯出於簡化的要求,再次將序的描寫語句簡化成無力的重複,把“上爲疾風衝飆所摧殘,下爲奔浪迅波所激射”變成“忽值風飆折,坐爲波浪衝”。詩對於駢文序言的這種屈從關係說明,使詩歌創作接近駢文的試圖很成問題:詩歌的體式手法已經演變並作用於精煉的五言詩,而駢文的修飾需要較長的語句和較散漫的結構,因此當駢文被“翻譯”成詩句時,就變得貧瘠乏味。

詩的第七至十二句沒有追隨序的相應段落,感懷時機和命運,而是細緻描繪浮槎危險無助、無人賞識的境況。一旦詩自由地突破了序的論點,就可以反過來評論序文,否定浮槎可能遇到良工的希望。在這一點上,詩對序作了補充。不過,這種不同部分地出於詩體的要求,在結尾表現憂傷是詩歌傳統的自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