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代表夏季的詩語

代表夏季的詩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文章導讀: 夏天的風和景物都是詩人非常熱愛的,他們筆下的夏天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夏季的詩歌 ,祝您生活愉快

代表夏季的詩語

  【篇一】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楊萬里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譯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着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註釋

⑴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軟齒牙:一作濺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⑵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與窗紗:《四部備要》本《誠齋集》作“上窗紗”,此據《楊萬里選集》。與,給予的意思。

⑶無情思:沒有情緒,指無所適從,不知做什麼好。思,意,情緒。

⑷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篇二】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譯文

綠樹蔥鬱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簾在抖動微風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註釋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⑵水精簾:又名水晶簾,是一種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 唐李白《玉階怨》:“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⑶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唐韓愈《題於賓客莊》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篇三】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晚還是那麼熱。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一會兒吧。

這時,遠處的竹林和樹叢裏,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可是,這並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

鑑賞: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着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爲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彷彿,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裏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於無奈纔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於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並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徵。”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範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意趣,但這一意趣並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繫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麼風矣,豈知其不是哉。”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裏。作者故意直到最後,纔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於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係;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爲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