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讀詩使人靈秀語文古詩教學

讀詩使人靈秀語文古詩教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正文】

讀詩使人靈秀語文古詩教學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現了漢語之美的多種形式: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聖杜甫的沉鬱。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根據古詩的基本特點,我認爲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後,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如教《遊子吟》時,由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當時環境相差甚遠,我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補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值得一提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爲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聯繫現實生活。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樑。如袁枚的《所見》描繪的是騎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靜立捕蟬的生活畫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啓發學生聯想自己心情愉快時放聲高歌的情景和平時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蟲時的體驗,使他們腦子裏呈現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於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例如在教兩首春天的詩——《春曉》和《村居》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描述詩意,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課後,再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草長鶯飛二月天”的勃勃生機時,啓發學生想:“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爲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詩學習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分詞連序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學法具體概括爲七個字:擴、留、補、換、調、嚼、考。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就是把詩人本來高度濃縮了的語句加以擴展,使詩句本來的意思明顯化、具體化。把詞意擴展開來學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詩句中諸如時間、地點、人名等。這樣也便於保留詩文原意,更有利於學生理解、背誦。

補:成份省略是古詩中常見的現象,碰到這種現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補起來,學生就會不講自通了。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這裏就省略了主語誰,誰對愁眠這樣補上以後,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因爲古詩“古”,所以就有古今差異較大的字義、詞義和古今不同的語法現象。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 “走”,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講解。

調:就是調整句子的順序。講解古詩時,要把因對仗、協韻、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調整,調整以後再解釋就容易多了。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話,我在教學時進行顛倒詞序講解,譯爲“滿天霜”,也就是“滿天降落着霜”,學生一聽就明白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說我們在講解古詩時,對於詩中一些關鍵的、傳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詞、句要引導學生細心地咀嚼、品味,從而把學生對於詩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層。例如教學《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用得妙,歷來受人讚歎,可以指導學生:“綠”在這裏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成哪個字?這樣換好不好?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來”“到”“入”“過”“滿”等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

考:古人寫詩常常引用典故,在講解時,對於詩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給學生進行恰當的“考證”,才能使學生弄清詩句的.真正含義。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這裏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種象徵物,在講解時結合有關實例一說學生很快就懂了。

學生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後,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把古詩譯成生動具體、有情有景、有詩有畫的短文,這樣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古詩學法,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啓發學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點撥指導,學生運用鞏固學法。

三、指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韻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古詩以它特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爲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

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後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指導他們反覆誦讀。宋代萬嶽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覆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爲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例如教學《所見》一詩,詩中四句話便勾畫了放牛娃的聲、情、神、態。誦讀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應平起敘述;第二句“歌聲振林越”高亢讚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鳴蟬”用敘述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應重、快,讀後稍停,表現牧童機敏、隨機應變;“閉口立”三字輕、慢,一字一拍,再現牧童悄聲屏氣、伺機觀察和躡手躡腳捕捉鳴蟬的神情。我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熟讀成誦,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表現其活潑機靈的性格。

除掌握上述教學要點外,我們還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前要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有的課文兩首詩,要理解其編在一起的緣由;這篇古詩課文在本單元的作用,與古詩前後課文的聯繫。二是把詩進行歸類。如愛國詩、友情詩、邊塞詩、田園詩等。例如學習《泊船瓜洲》這首以思鄉爲主題的古詩時,我們不將學生的思維侷限在這首詩中,而是引導學生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學了王勃的《思歸》。三是適當安排改寫、仿寫訓練。如,將敘事詩《贈汪倫》改寫成小故事,將寫景詩《江畔獨步尋花》改寫成散文,學了《憶江南》,練習填詞等,學生都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這樣讀寫結合,真是一舉兩得。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進行表演、繪畫、演唱,真正做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而且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根據以上的古詩教學要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爲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使古詩教學發揮其特有的魅力,讓古典文學的精華,從學生口中滲融於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讓他們的生命因古詩而充滿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