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歷史名著 > 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諷刺世態的表達方式

《儒林外史》諷刺世態的表達方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吳敬梓作爲清代著名小說家,其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的惡代表,小說中極盡對人間世態的諷刺,通過對比、誇張等的表現手法來揭示封建科舉制度等一系列腐朽的制度所帶來的世間醜相。以下是《儒林外史》諷刺世態的表達方式,歡迎閱讀。

《儒林外史》諷刺世態的表達方式

1.對比手法的運用

《儒林外史》中的最具表現意義的創作方式,就是對比的運用,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情節的對比等來突出表現小說創作的意義。在對比方法的運用上主要首先是明比和暗比,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描繪中,通常會採用明比,作品中范進中舉、周生中舉等前後所採用的就是明比。周進當童生時,雖然頭髮已經花白,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受盡了欺辱。但是當他中舉以後,所有的情況都發生了變化,曾經那些欺辱他的人,都開始奉承他,那些無親的人都來認親,想要與他沾邊,紛紛來向他送禮,最具諷刺意味的是薛家集在觀音庵裏,供起了“周大爺的長生牌”,前後的對比是十分明顯的。周生的生存境況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變化的強烈對比,凸顯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其對人的殘害,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

除了周生,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范進。范進中舉之前與中舉之後也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范進在中舉之前,也是受盡了鄉人的欺辱,人們都看不起他,他自己的生活也是窮困潦倒,甚至連飯都吃不上,還在一心想着科舉中第。他常常忍飢挨餓,問鄰居借米也借不到,換來的只是一場冷嘲熱諷。但是他中舉以後,首先是范進自己喜極而瘋,他的瘋癡,鬧出了不少笑話。但是村裏人對他卻都開始另眼相看。情況卻大爲轉變,人們都一反常態,“有拿雞蛋來的,有拿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提了兩隻雞來的”。於是很快范進就擺脫了窮困的生活。

2.誇張手法的運用

誇張是一種較爲常用的藝術手段,是諷刺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儒林外史》中就包含了一種誇張的藝術手法,作用通過誇張,使得人物與故事情節產生一種強烈的諷刺效果。例如典型的范進中舉後的發瘋,就是一種誇張手法的運用,這樣的誇張,使得范進作爲封建科舉制度殉道者的形象變得即可悲又可笑。誇張讓人們看到了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之深。小說中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夫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加入了誇張的成分,他愚昧又勢力,對范進中舉前後的態度表現反差之大,令人咋舌。這樣的誇張,讓我們看到了世態炎涼。其中變化比較大的一個人就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范進沒有中舉前,時常辱罵范進,說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窮鬼”等,但是當得知范進中舉以後,就開始變化,對鄉人誇讚自己的女婿才高八斗。作者將胡屠夫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典型的勢利小人的形象。前後鮮明的對比,突出人性醜陋的一面。

誇張手法的運用,不僅僅表現在對人物的刻畫上,也表現在故事的情節上等,總的來說,誇張讓作品諷刺效果變得更強。深刻而又生動的揭示了人性的腐朽過程,以及吏治的腐敗和科舉的弊端。

3.白描手法的運用

作品中白描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變得簡單、凝練,這樣的白描能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在藝術效果上也能夠打造出一種真實性,有現實主義之風的特點。作者通過白描手法,運用機智、幽默而又暗含諷刺的語調,來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這些人物形象變得活靈活現。在舊的封建制度中一些桎梏人心的東西,總是讓人哭笑不得。吳敬梓筆下的人物就是這樣,有時候他們的醜陋是如此的暴露與直接,白描的語言表現出這些暴露出的醜陋,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諷刺,對於人性的諷刺。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辛辣的描繪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醜惡與虛僞。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精神上逐漸開始迷失。作者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來對世態進行描繪,白描的精準而凝練。

吳敬梓是一位有着先進思想意識的清代小說家,他的這部《儒林外史》彙總對於白描手法的運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後世現實主義小說創作者時常從《儒林外史》中吸取創作的養分。白描使得整部作品富有了表現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曲折的故事情節、複雜的人性關係,以及腐朽的社會制度等。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頗具代表意義的作品,作品中所蘊含的諷刺藝術,達到了中國諷刺小說的巔峯,成爲後世模仿的典範。作品諷刺世態有多種表現手法,比較常見的就有對比、誇張以及白描等,這些表現方式的運用,讓給小說中人物、情節等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