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青春勵志 >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三篇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三篇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平平坦坦過完一生是毫無意義的。要建立自己的天地,讓成爲主宰自己的主人。這一切都不可以空想,要靠實際行動、勇氣、智慧、毅力才能實現。可是這條路不好走。放眼望去它若隱若現,只有一條荊棘叢生、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小路。爲了自己的目標,爲了磨練自己的意志,我們必須果斷的選擇這條路。

從我們降生到世上那一刻起,註定要經歷一翻徹骨寒。有人要逃避磨難,導致被小小的寒氣所封殺。我走在這條路上,永不後悔。我赤着雙腳。用雙手扒着荊棘,荊棘的鋒芒和我的肌膚一次次零距離接觸,傷痛讓我一次次動搖決心,但我固守陣地,決不動搖!強忍傷痛依然義無反顧的朝目的地前進。雖說傷痛時常讓我疼痛難忍。我卻從中總結了不少經驗,傷痕彌合留下了不少疤痕,每一個傷疤都是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都是一次成長的標誌,所以我不悲傷,堅定的走下去。只有在這樣的道路上我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曾幾何時,劉邦、項羽目睹秦始皇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富麗華美的.車帳、八面凜凜的威風,隨生雄心萬丈的自信:“大丈夫當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於是,漢高祖立千秋帝王大業,楚霸王成萬古悲壯英雄。詩人李白自信,他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浩嘆,便有壯麗輝煌的詩章千古流傳。巴爾扎克自信,放棄家人爲他選定的職業,毅然走上創作道路,終有驚天動地的《人間喜劇》彪炳千秋。

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寧信度,勿自信也”形而上學的固執。它是理想進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靈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恆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塊靈活辯證的基石。

自信吧,朋友!有了自信,纔會擁有自我,纔會擁有成功,纔會擁有輝煌燦爛的人生!

謝謝大家!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何謂自信?顧名思義,簡單點說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它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對自己所追求目標的堅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駛向勝利的彼岸。著名科學家門捷列夫說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讓人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工作,而不致被懷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蘇格拉底也說:“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總之,自信是指向勝利的導航塔,是前進的不竭動力。

與自信截然相反的是什麼?自卑。自卑與自信是背道而馳的。自卑者的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對別人的優點看得過多、過重,而對自己的長處認識不足,只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趕上,於是沉重的心理壓力使這些人唯唯諾諾,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礙限制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坐失成功的良機,最終一事無成。而走出自卑陰影,前面必定是豔陽天!戰勝自卑,培養自信,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自負者與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負與自卑都是兩種極端心理,自負者在取得一些成績後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曇花一現。歷史上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楚漢相爭時,項羽在推翻暴秦的殘酷統治的鬥爭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暫時的軍事優勢使他盲目自負,自封“霸王”,結果被劉邦打敗,昔日不可一視的英雄,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三國時的曹孟德折戟沉沙,覆軍於赤壁,又是一個自負導致失敗的教訓。由此可見,正確估價自己的長處和成績,正視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劃清自信與自負的界限,對一個成功者來說真的很重要。

到底該怎麼樣去怎樣看待自信、自卑、自負,這其中其實充滿辯證法。我們要相信自己,卻不自負;要正視不足,卻不自卑。選擇自信,戰勝自卑,遠離自負,這是新世紀的要求,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要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句至理名言,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謝謝大家!

高中生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爲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着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叫人痛心!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難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