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青春勵志 > 有關青春勵志演講稿集合6篇

有關青春勵志演講稿集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演講稿是作爲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青春勵志演講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青春勵志演講稿集合6篇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1

大家好!

我是汪涵,來自湖南電視臺的一位節目主持人。我做主持人十八年了,主持了十八年的節目,像這樣的舞臺、這樣的燈光、這樣熟悉的攝像師、這樣的觀衆、這樣的氛圍......我應該特別的熟,但是今天,一個人站在這個舞臺上的感覺,非常的奇妙,甚至說奇怪,還好有你們,有現場諸位親愛的觀衆朋友,所以我說主持人應該在舞臺上像春風一樣,他能夠讓舞臺上所有的一切變得那麼的自然、那麼的妥帖,就像顧城寫的詩一樣—草在結它的籽,風在搖它的葉,我們站着什麼都不說,就十分的美好。

美國有一個特別有名的藝術家,叫做約翰凱奇,他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寫過一部鋼琴曲,名字叫作《四分三十三秒》,作品是這樣的,演奏家站上舞臺,打開琴蓋放上琴譜,端坐好了以後,四分三十三秒之內手指頭沒有觸碰一下琴鍵,一直就靜靜地坐着,頭十秒鐘大家在等待,有可能這個鋼琴師,他在醞釀情感,慢慢的有一些躁動,慢慢的有人打哈欠了,慢慢的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到時四分三十三秒鋼琴師起來,手氣琴譜然後蓋上琴蓋說,我的演出完畢,走了。全場莫名其妙,但是安靜下來以後,所有的觀衆體會到,雖然那一刻什麼聲音都沒有,但是他們聽到了琴鍵以外的音樂,自己的心跳、呼吸、小聲的議論、些許的煩躁,所有的這一切彷彿變成了《四分三十三秒》音樂當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心動不如行動。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在這裏,我特別希望跟年輕朋友分享的就是,不要輕視行動的力量,只要你用心去做一件事,那無論這件事是否成功,你都付出了努力,只要盡力了就好。

就像我最開始,我大概是1996年從湖南電視播音專科學校中專畢業,我沒有讀過大學,我當時進到湖南電視臺的節目,叫《男孩女孩》,我們當時根本就沒有節目可做,就有這麼一個欄目,每天大家上午就開會,然後中午到食堂吃飯,下午又開會,然後再辦公室睡覺,然後又開會,但是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對於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來說,特別的新奇。但是後來打了很多次報告,都沒有留在湖南臺,然後我就去了湖南經視,就是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事關係依然還在的那個電視臺,湖南的一個地面頻道,我特別珍惜一個稱謂,我想我作爲一個最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後面沒有“之一”的話,很難,但是我可以做湖南經視最忠誠的員工,我願意在這裏待十年、二十年......拿下這個稱號。

我在這個電視臺一進去開始做劇務,當時我們劇務組有兩個,我們兩個彼此認爲是最帥的劇務——我和李維嘉。做劇務的時候,我們倆是最快樂的劇務,每天往這個演播廳扛椅子,扛椅子的時候我們兩個就在想,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會是毛寧坐的,維嘉說,那我這個還有可能是林依輪坐的呢,兩個人每天有很多特別開心的事情。我們那個時候現場兩百五十六個觀衆,每個觀衆來看我們的節目的時候有個塑料袋,每一個塑料袋裏面有五十多件禮品,我就負責每天錄節目的時候往每個觀衆席放禮品,滷蛋粉、電燈泡、水龍頭、麪條、醬油......每天就做得特別快樂,因爲我知道放不完的麪條,我可以帶回家。

然後後來我就當了現場導演,跟現場所有的觀衆朋友講一些笑話,然後活躍現場的氣氛,帶領全場的朋友鼓掌,當然我們今天現場的掌聲全都是大家自發的。我記得我們那時候要帶領大家鼓掌,我那時候在當現場導演的時候,我是每期自己鼓掌鼓得最厲害的。我記得又一次我們的臺長到現場來看節目,(問)這哪來的現場導演,(說)小夥子你過來,我就過去了,“臺長你好”,“把倆手伸出來”,我說,啊,怎麼做節目還帶檢查指甲蓋洗沒洗乾淨的?我一伸手,手拍得特別紅,他說,你們看這個現場導演多麼地投入,鼓掌鼓得多麼的賣力。我當時特別地快樂,因爲所有的人要去看當時的那個綜藝節目,要花很大的精力,求爺爺告奶奶得拿到一張票,我場場都在裏面,特別地快樂。

後來又當導演,可以讓我特別欣賞的節目主持人,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節目,哇,還有什麼比這更開心的。沒過多久,臺裏面做內部的晚會,說汪涵是學播音主持的,你讓他去試試吧。哇,可以在全臺同事的面前主持節目,開始得不得了。當時做了一個節目叫做《真情》,臺長就問我們當時的一個節目主持人:“汪涵當搭檔可以嗎?”“可以!”,然後還問了我們的一個燈光師,“小廖,你覺得汪涵可以嗎?”“不錯!暖場的時候全場觀衆都樂成那樣,讓他去吧。”太開心了,我可以當主持人了 。每件事情都是我心裏覺得,我應該去這麼做,而且這麼做我特別特別地開心,不管是什麼情況我都接受,比如說今天的燈光突然間沒有往昔那麼好了、今天的攝像不是你以往熟悉的、今天你化完妝之後,總覺得自己的黑眼袋比平常大很多、今天的嘉賓、今天的臺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那麼不如意,趕快在內心鼓掌,因爲你的機會來了,我一定要學會很好的忍耐這樣的一個特別尷尬,或者是特別難堪的局面,我一定要扛下去。因爲面對困難無非三點:第一,度過了這個困難,你有度過困難的智慧;你面對困難,你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你繞過困難,你有了繞過困難的狡猾,多好。你還要生命教你什麼,你還要這個舞臺教你什麼?就像塞內加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何必爲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但是我想,他所呈現的應該是這樣一種情緒,既然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果是那樣,我們何不開開心心地、歡聲雀躍地、一蹦一跳地能夠朝着那樣的一個歸宿去,因爲我們心裏面,充滿了太多太多對這個世界認知的美好。

叔本華好像也說過同樣類型的話,就是說如果你自己的眼神關注的是整體,而非個人的一己的生命的話,那麼你的行爲舉止看起來會更像一個智者,而不是一個受難者。所以我特別在這裏要花那麼長的時間,跟我所有的年輕的朋友分享的就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還這麼健康;不管怎麼樣,我們還能夠這麼自由地呼吸也好、鼓掌也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也好,你什麼都不會失去,即算有一天你經過了所有的東西,你會覺得生命太苦難了,恭喜你,你知道生命苦難了。

很多哲學家窮其一生,他們有可能就是爲了告訴大家,其實生命有多麼的苦難,我們應該怎樣的用微笑去面對它,來之前我就一直在想,我今年四十歲,我舍掉了什麼東西,當然我得到了太多太多,得到了我很多受之有愧的,觀衆給我的掌聲和喜愛,因爲我個人覺得在電視臺,主持人只是最後的一個完成者,如果我們今天現場沒有燈光師、沒有攝影師、沒有化妝師、沒有音頻師,這個節目完全不可能呈現在大家面前,但是所有的鮮花、掌聲給了我們,所以我覺得受之有愧,捨得這個詞我去查了一下,最開始,閻王爺那時候好像在天上,有兩個人說要投胎到人間去,有兩種人生,一種是舍的人生一種是得的人生,然後問這兩個人,你們兩個人分別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其實一個說:‘我要過得的人生。’另一個人說:‘行吧,那我就過捨得人生吧。’於是乎兩個人來到人間,過得的那個人的人生他最終成爲了一個乞丐,因爲所有的東西都是別人給他的,他得到別人的資助,得到別人的憐憫,得到這個得到那個;而說要過捨得那個人的人生,成了一個特別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財富、自己的知識、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一點一點的去給了別人,但是我想,我今天面對這麼多年輕的朋友,80後,90後,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在腦子裏,建立這個“舍和得”的概念?我後來一想,不應該!因爲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當中,在這樣的一個生活當中,很多時候你舍了卻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當你心裏面有了“舍和得”,我只要得到什麼,我就去捨去什麼,如果說舍而不得忙活着是得非所願,那我們只能得病了,你會怨恨,所以我覺得與其在這裏,跟大家強調“舍和得”,還不如去考慮捨得背後的另一個詞——接受,上天遞給你的東西我們用雙手去接着,捧在手心,當然也沒必要高舉過頭頂,因爲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接到這樣的饋贈。

上天拋給你的東西,用自己的雙肩去承受,不管拋多少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爲了讓你的身體更加堅強,雙臂更加有力,有一天他饋贈給你更大禮物的時候,你能接得住。忘記“捨得”這個概念,做你想做的,任何讓你快樂的事情,前提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之上。除此之外,你可以一個人,沒人看見,你可以蹦着跳着回家,你怎麼樣都可以,所以在這裏要祝願所有的年輕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如果你希望你的一生當中,你往前、你往後、你停下來的每一個腳印,當你有一天回過頭的時候,希望他們成爲詩句的話,你就踏踏實實地走好你人生的每一步。

謝謝各位,謝謝!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我是初三(147)班的xxxx。很榮幸這次能在開學典禮上代表初三同學發言。

進入初三,我們主要的任務當然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各門功課應全面發展,提高效率。“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們做一個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優秀青年,爲建設祖國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我覺得學習主要是講究方法,而不是拘泥古板,打時間仗,死記硬背,應當活學活用。

上課時我們要專心聽講,多思多問,與老師積極配合,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緊守每一節課,向每一節課的每一分鐘要質量。

課後複習相對於預習更關鍵,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不斷鞏固學過的知識,使它們在腦中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重複是學習之母,它不僅能幫助我們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梳理知識,斯賓塞曾說過:“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缺乏條理,那他的知識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

同學們,只要我們能珍惜時間,那麼機會就會在我們手上,我相信初三這一年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同學們,青春是人生之花,人生的最大悲痛莫過於辜負青春,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努力吧!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這樣一段歌詞:用第一抹光線的純淨爲世界畫一雙眼睛,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爲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爲你寫下傳奇……

在浩淼的人海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用如此純淨的目光去注視,用如此美麗的.聲音去歌唱,用如此虔誠的心靈去懷想。只有那些品德高尚、心底無私、努力開拓、奮發進取的人,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成爲時代的先鋒行業的楷模。

年月日的那天,一位叫劉同志的年輕大夫悄悄地走了。他的離去牽動了數千人的心。凜冽的寒風中,爲他送葬的羣衆排成了長龍。人們簇擁在密密麻麻的花圈與輓聯中,大聲呼喊着他的名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痛的淚水。

他在有限的生命裏沒有做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然而,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折射出他閃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我們的靈魂在受到強烈震撼之後,感到前所未有的陣痛。

劉易出事後的第二天,他在市裏某醫院當科主任的同學去了貫屯。當他看到這位有口皆碑的好醫生、好院長穿着非常單薄的皺巴巴的衣服,褲子裏面套着洗得發白的秋褲。那條秋褲是我們很多年前早已淘汰了的那一種,地上的三個紙箱裏裝着他的遺物——書、雜誌和被褥,桌上放着幾毛錢一包的方便麪,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

如果當年劉同志沒有下到農村,他在市裏的醫院即使當不上科主任,最起碼也是業務骨幹,待遇優厚不說,生活條件決不會像現在這樣艱苦。

他苦了自己,並沒有苦病人,苦職工,苦醫院。辦公室的桌椅上有他刷過的油漆,注射室的牆上掛着他用榮譽換來的掛鐘,值班室的爐膛裏燃燒過他親手劈好的柴禾,貫屯鄉的田間地頭、村邊路口、深溝圪樑到處留下了他匆匆來去的腳步。憑着一股子幹勁,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他把一個瀕臨癱瘓的基層醫院搞得紅紅火火,年住院病人達2800多!

他走了,走得是那樣地匆忙!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寫下了一個沉甸甸的“愛”字!

說到這裏,也許有人會想:劉同志是先進人物,在我們身邊你能看到像他那樣有愛心講奉獻的人嗎?那就請你到我們的醫院裏去看一看吧。

兩年前的一個夜晚,口腔科的病房裏來了一位急診病人,由於頭面部多處骨折引發失血性休克。值班護士不敢大意,立刻與值班醫生一起展開了緊張的搶救工作。當她看到病人渾身沾滿了鮮血和塵土,胸部堆積着大量的嘔吐物,趕緊跑回值班室,找來毛巾和水,仔細地爲他清理掉污垢,並且還清洗了臉、手、腳及傷口以外的皮膚。

病人情況好轉後,利用打針發藥、鋪牀消毒的時間,她經常噓寒問暖,與病人親切交談,儘量滿足他提出的一切要求。在沒有陪人的情況下,這位年僅21歲的年輕女孩主動攙扶着男病人送他上衛生間。

淳樸善良、盡職盡責的張護士深深地打動了病人在重慶某大醫院當醫生的妻子,她找到院領導,再三要求一定要表揚我們的好護士。然而,這對於一個長期在一線工作的護士來說,卻是再平常也不過的小事了。

在婦產科的病房裏,我不止一次地看見,我們的醫護人員用纖細的手臂支撐着病人沉重的身體,小心翼翼地從手術牀挪到病房的牀上,

並且還伸出潔淨的雙手主動爲產婦清理產後的血污。這些東西,歷來被人們認爲最骯髒最晦氣,別人惟恐沾上。她們爲什麼能夠做到這些在常人眼裏超乎尋常的舉動?我想,不僅僅是出於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天職和愛崗敬業的精神,還有至誠至善的心靈!

對於商家,顧客就是上帝;對於醫院,病人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4

巴金在自我的隨想錄中說過。“人不是點綴太平的。而是工作的,正正因有了荊棘,才需要咱們在荊棘中開闢道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平平坦坦過完生命是毫無好處的。要建立自我的天地,讓成爲主宰自我的主人。這一切都不能夠空想,要靠實際行動、勇氣、智慧、毅力才能實現。但是這條路不好走。放眼望去它若隱若現,只有1條荊棘叢生、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小路。爲了自我的目標,爲了磨練自我的意志,咱們務必果斷的選取這條路。

從咱們降生到世上那一刻起,註定要經歷一翻徹骨寒。有人要逃避磨難,導致被小小的寒氣所封殺。我走在這條路上,永不後悔。我赤着雙腳。用雙手扒着荊棘,荊棘的鋒芒和我的肌膚一次次零距離接觸,傷痛讓我一次次動搖決心,但我固守陣地,決不動搖!強忍傷痛依然義無反顧的朝目的地前進。雖說傷痛時常讓我疼痛難忍。我卻從中歸納了不少經驗,傷痕彌合留下了不少疤痕,每一個傷疤都是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都是一次成長的標誌,因此我不悲傷,堅定的走下去。只有在這樣的道路上我才能充分挖掘自我的潛能。

荊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信心、沒有勇氣走下去,半途而廢。沒有荊棘的道路,沒有挑戰性;沒有挑戰的人生,沒有好處;沒有好處的人生,生不如死!!荊棘的道路上成就有勇氣、有自信、有智慧、有夢想的人!荊棘的道路上錘鍊了人的意志,荊棘的道路上打磨了人的夢想。走在荊棘的道路上,用古人仁的經驗告誡世人,成功的人務必有成功的路,成功路上必定坎坎坷坷、荊棘叢生,荊棘叢生必定能苦其心志。

只要咱們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荊棘便不會阻礙咱們通向成功。相反,荊棘是咱們成功的墊腳石,磨難使咱們越挫越勇。在荊棘叢中開闢道路!

我要在荊棘中開闢道路!

這就是我的人生,像滔滔江河一瀉千里,奔騰向前,不論山高路遠,將咆哮着、沖刷着、呼嘯着、激越着,捲起千層波浪,無所畏懼不怕征途艱險衝向波瀾壯闊的蔚藍色大海。

精彩的人生就是這樣,閃爍最耀眼的光芒,綻放最美麗的花朵,播撒愛的陽光雨露,彰顯人性最完美的瑰麗風采,披荊斬棘、跨越高山、渡涉大河、迎着狂風暴雨去實現最輝煌壯麗的理想。有路,沿着路走,無路,也要開闢出1條光明的通道來,哪怕汗水浸透大地,哪怕血染江河湖海,哪怕道路曲折艱辛,哪怕前程有狼蟲虎豹妖魔鬼怪,呼吸不止,奮進不息。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20xx年已經悄然地接近尾聲,我們也從一個滿懷壯志的高中生,成爲一名大學生。這期間雖然飽嘗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頓,可豐富的大學生活又給我們帶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因爲這裏是我們攀登目標理想的新起點,也是我們積累知識閱歷的新家園。

也許中學時期就已經讀到或者聽到許許多多關於大學生活的信息,有人說大學生活絢麗多彩的,也有人說大學生活是無聊空洞、浪費青春的。也許,後者更多一些。是的,其實,他們說的都是正確的,因爲真實經歷,他們纔會那麼說,這兩者是不矛盾的。這是因爲在大學裏,有的人確實過得很充實、很開心,深深留戀這塊他們認爲是一輩子都無法重複的淨土。也有的人,從一踏進校園就很失望,覺得一切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從此渾渾噩噩混日子,最終醒悟的時候才猛然發覺,彷彿一夜之間,大學已經過去,隨之逝去的還有自己寶貴的青春。記住,只有後悔大學混了幾年的人,而不會有後悔上了大學的人。即使是那些在校時貶得他的母校猶如人間地獄的人,多年以後,回憶起大學時光,也往往會感慨萬分,甚至淚流滿面。不管你未來大學過得如何,至少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人生只有一個大學階段。

在過去的旅途中,無論你是否擁有過歡笑,擁有個陽光,這都已成爲永遠的記憶,加上一把鎖將它封閉起來吧!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旅途,新的夢幻,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面對這一切,我們該怎麼辦。由於現實的殘酷,我們將化身爲一個個騎士,抹掉胸口上的創傷,擦掉昔日的榮耀,拿上我們的曾經的利器,整裝待發,新學期的目標是我們新的征途的開始!夢想是我們通往成功的地圖,只有付出了行動,邁出我們堅實的步伐,才能讓我們到達成功的彼岸。確定我們的目標,就要爲了他努力拼搏,志當存高遠,我們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

人生是對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燈,失去了這燈的作用,就會失去生活的勇氣。因此,只有堅持遠大的人生理想,纔不會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爾斯泰將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輩子的理想,一個階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個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時、一分鐘的理想。當你聽到這裏,同學們,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麗,卻短暫。作爲一名大學生就應該在這一時期,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每個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歷史的重任在肩,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一定會勇敢地挑起肩上的責任,雖然前方會有巨浪滔天,但是也會有長虹貫日。讓我們拿出“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去迎接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堅信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學習的根是苦的,學習的果子是甜的。我們奮發努力、勇往直前,一定會迎來收穫的那一天。希望幾年後的今天,我們能夠收穫自己辛勤勞作換來的累累碩果。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在一起定下大學之約,讓我們告別盛夏的流火,應承金秋的豐碩,用青春詮釋我們曾經的誓言,用汗水鍛造我們明日的輝煌。未來的日子我們將共同走過,我們有着共同的追求。

大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們去把握和深人體會。有人說:“平凡的大學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學卻有着各自的輝煌。”但,你可以選擇平凡,但卻不可以選擇平庸;可以的話,相信誰都想不平凡。好了,我今天的演講也到此爲止了。最後,只上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的,送給我自己,也與大家共勉!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青春勵志演講稿 篇6

各位家長,今天的家長課堂我們談談青春期的問題。子女到了青春期,家長會發現她們很明顯的變化,情緒越來越敏感,自主意識也開始增強。在這裏我們來談一下很多家長都比較關心的話題,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問題。

一、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優點。先看兩個來自廣東省的例子:聰明漂亮、學習不錯、家境優裕、備受父母的寵愛、在學校很有人緣但是,儘管有這些讓同齡人羨慕的條件,剛過16歲生日的阿瓊還是家中從8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珠海平沙的一名初三女生劉某某也在家中割腕自殺。並且,和阿瓊一樣,劉某某彷彿也沒有明顯的自殺的理由。

很多家長會認爲,女孩子十幾歲,這個年齡是無憂無慮的、整天傻開心的年齡,但沒想到她會有那麼多的愁?”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青春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容易憂愁、敏感和抑鬱。而青春期是註定要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着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了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覺

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相反,如果前者佔據了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爲我們的主導情緒。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裏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這樣一來,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自己不是爲

自己而活,於是就缺乏動力。他可能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但他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這也是抑鬱的一種體現。” 如果調查中學生平常愛說的話,其中說得最多的句式是“爸媽要我做”“爸媽說 我應該做,而相當地缺乏“我想(要)”這樣的句式,比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爲了爸媽,我早不想。。。了”。對此,我的理解是,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爲父母而活,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 如果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就會走上叛逆之路,不理會父母的壓力,甚至和父母對着幹,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非向西。這種“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試圖成

爲他自己。“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這樣看來,好孩子似乎比壞孩子更可取。 但其實,從十二三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第一個是2 3歲)。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爲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着他們終於基本成了一個成年人了。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慾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然而,那些過於好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慾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會造成兩個惡果:

1.叛逆期推遲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叛逆期推遲。他到了大學纔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師對着幹,故意不認真學習。而另一個經典的案例是,一位男士,到了36歲纔開始他的叛逆期。他離了婚,因爲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辭去工作,因爲工作是父母安排的。最後,他很理智地對父母說:“我已經36歲了,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爲你們活着,什麼都聽你們的,但後半生,我想爲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請你們 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2.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爲,他們努力學習也罷,努力工作也罷,都不是發自自己內心,而是爲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種刻意的努力,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們,他們也要經常督促自己,才能繼續努力下去。但是,他們彷彿對努力來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等獎賞沒有什麼熱情,他們的口頭禪是“沒所謂”,彷彿是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 阿瓊在遺書的一開始寫道:“我不快樂,一直以來不快樂,我似乎覺得缺了點什麼,但我說不出是什麼,那使我不安和痛苦。”她的“缺了點什麼”,可能就是生命激情。她在家很聽話,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看上去很好,她哥哥說她“什麼事都能自己搞定”。這看上去很好,很容易讓家人以她爲傲。但同時,她對什麼都不在乎,也沒什麼興趣和愛好,一直都有點冷冷的樣子。這種感覺積攢下來,最終讓她對活着徹底失去了慾望和動力。 因此, 在這裏我們希望父母能做到的幾點: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反而容易變得更強。

第二,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在正常情況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青春期是一個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因爲他什麼都想嘗試,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明天可能就變成另一種樣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爲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爲而焦慮。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說來,父母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孩子們普遍對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這種心理讓他們依賴父母。 但進入青春期後,這種崇拜心理一般會消失大半,孩子們會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 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學家等。這種心理的轉變,會讓孩子們變得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父母應做好這種思想準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背後的積極意義。

第四,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爲———譬如和父母對着幹、早戀等大動干戈,要理解這種行爲背後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一般說來,強烈的叛逆行爲是對父母強烈的控制慾望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適當變弱,孩子們的叛逆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要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點來看。相反,做父母的應該感覺到焦慮和擔憂,並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減少他的依賴心理。

第六,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鬱狀態。如果孩子比較叛逆,這恰恰說明他一般會有較強的活力,不太容易走上極端的道路。相反,如果孩子非常聽話,那父母倒是應該有所擔憂。評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鬱症的標準可以概括爲“三少”,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像阿瓊,在家中很少說話,暑假很少出門,情緒一直很低落,已經明顯符合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了。 最後,我們希望家長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即便對專業人士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曾有一個德國心理學家說,當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時,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錯了。所以各位家長也不需要太強求或太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