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關於張海迪的勵志故事大綱

關於張海迪的勵志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張海迪對生命充滿了希望,十分珍惜這有限的生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張海迪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張海迪的勵志故事

張海迪1960年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張海迪突然跌倒,經醫生反覆檢查後,診斷爲脊髓血管瘤。1970年隨父母下放至西北農村--莘縣十八里堡公社尚樓大隊。由於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魔的折磨,爲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炙,她通過大量動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爲代價,獲得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鍼灸技術,爲百姓帶去了福音。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殘作頑強的鬥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還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針炙技術,爲羣衆治病達1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被羣衆譽爲“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爲“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翻譯《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1994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60年,5歲的張海迪被醫院確認爲患有脊髓血管瘤之後,父母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就這樣倒下去,成爲殘疾人,他們千辛萬苦揹着張海迪走南闖北,遍訪天下名醫。醫院的大夫都非常可憐這個聰慧伶俐、才智過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也想盡上最大的努力。在北京,醫生想給張海迪做脊椎穿刺手術,但見她嫩骨頭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把長長的針頭刺進骨髓,其痛苦之狀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況一個嬌嬌嫩嫩、彈指可破的孩子!

面對大夫的猶豫不決和父母的舉棋不定,張海迪卻張着小嘴堅定地說:“叔叔,不要緊,扎針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長大了,我要當舞蹈演員,當運動員……”見小姑娘這般剛強,在場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啊,多麼剛強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術開始了。細細的長長的針,穿過張海迪的皮膚直刺她的脊髓,針尖每前進一分,張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觸電似的猛地抽搐一下。蛇咬蠍螫般地痛呵,扯肝掏膽般地痛啊,張海迪咬着脣,額頭上流着豆粒般的汗珠。大夫的手顫抖,進針的速度慢了。張海迪卻喊着:“阿姨,您扎呀!您扎呀!”站在一邊的媽媽毛骨悚然,針紮在女兒身上,卻似穿着她的脊髓,她不忍看這情景,慌忙跑到門外,獨自壓抑着痛苦的嗚咽。“媽媽,您幹什麼呀?您別哭,我不痛,一點也不痛。”小海迪勉強咧開嘴微笑了一下。見此情景,媽媽用袖口抹抹發紅的眼睛,臉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張海迪強忍疼痛的動力在哪裏,她知道只有接受穿刺她的病情纔能有所好轉,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呢!對病殘的身軀、骨髓穿刺的折磨,張海迪只有選擇堅強,才能取得與命運抗爭的機會。身體既然已是如此,精神狀態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爭取的,重要的是從能夠做到的事情入手。一個病殘的身體,沒有強大精神動力的支撐,只能在病榻上顧影自憐、日益消沉,更不要說取得任何成功了。

少年時代無數次治療的嘗試,儘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張海迪的病痛,但在戰勝一次次折磨的過程中,張海迪學會了在病痛來臨的時候選擇堅強,這已成爲她人生的寶貴財富。當你嘗試着選擇堅強、面對光明,陰影就會逐漸離你而去。一個在身處困境時仍能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張海迪在攻讀英語的基礎上,還先後自學了日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這爲她進一步認識外部世界、掌握最新動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張海迪開始結識那些過去她認爲與自己的生活根本毫不相干的人:柏格森、笛卡爾、康德、羅素、尼采、舒馬赫、梯利……人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學者們爲此爭論不休,他們提出了各種假設、推理、論證拼命地挖掘出生命的存在、生命的體驗、生命的充實……

而《簡·愛》、《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悲慘世界》、《亂世佳人》等一大批世界文學名著又在張海迪的眼前組成了一道絢麗的風景。她在讚歎的同時,也產生了探索人生意義,進行文學創作的衝動,於是她拿起了筆。

張海迪以一個初學者的熱情和激動開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的創作。往事歷歷,時空飛渡,張海迪在稿紙上開始了回憶的起初記錄。童年奔跑的歡笑、高不可及的校門、病房的潔白、血漿的鮮紅、陽光的悶熱和黑屋的沉重……不知不覺之間,張海迪竟在桌面上堆起了數百頁的手稿。

任何文學作品的生命都根植於生活的沃土之中,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提煉與思考。張海迪在她生活過的泥土裏挖掘、尋覓,她開始了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但現實絕對不允許她這樣過度地透支虛弱的身體。張海迪病了,發着高燒,扁桃腺腫痛,說不出話來。妹妹小雪給張海迪吃了退燒藥,用厚厚的毛毯將她緊緊地裹起來,希望張海迪睡覺休息,並不停地告誡說:你再也不能這樣幹下去了……

張海迪根本聽不進去,她心裏還惦記着那篇初稿。昏睡了3天之後張海迪的脊髓病又加重了,腿部不停地抽搐,大小便失禁……醫生下了死命令:臥牀休息,停止活動。面對不爭氣的身體和醫生警告,張海迪只好放棄了起牀的念頭。

病情稍好之後,張海迪又一次鋪開稿紙,奮筆疾書,她要把這一段時間的思考與體驗重新融匯到自己的長篇小說中去。她開始感覺到自己的筆調更凝鍊了,落筆之處,彷彿從人物的嘴角已經可以看到微笑、憂慮、悲哀……

面對小說的第二稿,張海迪並沒有感到欣慰,她希望自己能像大多數優秀的文學家那樣,讓書中的人生折射出那個時代的光彩和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張海迪第三次從頭開始,這一次下筆她覺得更有信心,也更從容,思想如涓涓細流從筆尖上涌出,它不再是從幽谷中流出的汨汨泉水,它也不再是荒原上飄來的幽遠的芳香,在它的質樸清新中已經滲入了激情和氣息,透出馥郁…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着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爲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後,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爲人民服務的本領,爲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啓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爲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