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經典學習勵志故事大綱

經典學習勵志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學習的道路上每個普通人都需要格外努力,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經典學習勵志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經典學習勵志故事

  篇一:鑿壁偷光

故事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爲了著名的學者。

  篇二:螢囊映雪

這篇故事講的是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爲國爲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爲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篇三:頭懸梁錐刺股

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裏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遊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我們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着落,不後悔麼?”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爲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

  篇四:孟母斷織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麼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着:“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着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篇五: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爲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着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篇六: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篇七:誠所至,金石爲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爲“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爲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篇八: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九:鍥而不捨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裏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裏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裏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裏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麼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爲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篇十:手不釋卷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停了停,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罷了。”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着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爲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着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