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那些關於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故事總能給予我們很多正能量,那麼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1

  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作者:蓑依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個名叫“每天打雞血”的分類,開微博三四年的時間,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會刷一次這個分類上所關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爲止,我微博上關注了近千人,但這個分類裏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五個人,在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個人是我幾年裏從來沒有間斷關注的,她就是專欄作家、北京交通廣播電臺的主播麻寧。相比那些明星大佬,她沒有那麼風光,但也因爲如此,她讓我體會到了作爲一個普通白領應該有怎樣美好的生活狀態,她的日常生活距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至於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她出生在河南鄭州,本科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的播音主持專業,因每年成績都是第一,順利地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做了北京交通臺的主播。很多人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在她這裏,算是有了很好的註解,學習上如此優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寫的一條微博,她這樣寫道:“爲了充分利用時間坐着23:55的紅眼航班回來,一夜沒睡。今明兩天上直播,同時還要在31號之前完成這麼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兩件事也都會在一天之內完成,我真是太感謝自己沒有拖延症!”

她所謂的“只用一天的時間都做完的事情”包括:完成《時尚新娘》的專欄、《年輕人》的專欄、物業費、車險、送乾洗、給爸爸打電話、拷照片、提供父親節採訪資料;“剩下的兩件事”是辦簽證和《女友》專欄。

所有看過麻寧照片的人都會覺得她好美,那種美不是五官有多麼妥帖,身材有多麼棒,而是她的臉上沒有一絲懈怠、一絲無趣,整日都是神采飛揚的。她有一雙感染人的眼睛,讓每個人都願意和她一起,成爲更好的自己。沒錯,精進的人都挺快樂的。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輩,他叫周智琛,媒體圈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國內最年輕的社長。

1980年出生於福建泉州,2003年7月畢業於華僑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通過各種招聘和考試,進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006年3月,不到26歲的他,離開南方報業,出任東莞日報社執行總編輯;28歲創辦《東莞時報》;2011年8月,到雲南《都市時報》出任社長、總編輯,時年31歲。

對很多人而言,22歲到28歲這6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這幾年中你的努力程度,會直接決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將會以一種怎樣的狀態度過。我想周智琛是深諳這個常識的。2011年,我有機會參加他舉辦的首屆“都市時報”青年記者訓練營。雖然我早前就聽到過關於他的故事,但是當我真正和他接觸起來,才知道了他之所以成爲他的理由。

白天時,他的辦公室很少開着門,他要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活動,他算過一天輾轉三四個場合是常事兒。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點半之後,八九點是他最忙的時候,他要籤版。十點半之後,如果有同事來訪,他便泡壺清茶,和他們聊天談心;如果沒事兒,他便關起門來讀書,他的辦公室裏有很多好書,大部分他都讀過;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他經常在飛機登機時間結束的前幾分鐘,才能到達機場;有時,在辦公室吃頓有紅燒肉的外賣,都要在朋友圈裏炫耀一下。他完全沒有一個報社社長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圍繞着工作進行,怎樣方便工作,就怎樣做,好多次早上我去辦公室時,在樓道里遇到他,他都是頭髮直立,臉都沒洗。

他說:“我這個人有個小習慣,閒下來的時候會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臉相,你會發現有一陣子你的狀態非常好,眼神會比較清澈、平和,有一陣子又會比較渙散,眼神就比較乖戾。從眼睛裏是可以看出東西的,相由心生。這也是我一個絕不會放棄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個人都能由內而外有種號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戰自己工作極限”的努力,便是他成爲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歲還在做“媒體民工”的普通記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難改的東西,比如只有當失敗、不如意時,纔會放眼觀光週圍的人事,而當生活如常、平靜如水時,總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當下的自己能否做得更好。

有數據顯示,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資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領和身無分文的學生。倒不是說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個人花費很多時間刷新微博、沉浸於微博的各種段子時,也就意味着很可能這部分時間沒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個理論——“低端的人”都偏愛輸入(輸入: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去吸收各種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愛輸出(輸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穫的傳遞出去),因爲輸出比輸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個反芻、咀嚼和表達的過程。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懶散慣了的朋友,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目標: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個問題,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給他點32個贊。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我們不荒廢時間在長時間的睡覺、整夜的打遊戲和數個小時的聊天中,我們就都能感受到善用時間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當無所事事的時候,你可以在心裏默唸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還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2

  排隊買帶魚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志們,沒有不愛吃帶魚的。那時候帶魚是唯一能吃到的海鮮了,如果不算海帶和蝦皮的話。

那時候買帶魚就像一場戰役。每次食品門市部來的帶魚數量有限,所以聽到消息就要立刻行動,慢一步你連魚腥兒都別想嗅到。除此以外購買帶魚還需要二個條件:第一,要能從有限的生活費裏擠出錢來給家人打這一頓牙祭。第二,購買帶魚需要相應的票證,如果你相應的票證借出去了或者丟了,那就買不到了。

哥上中學後,我家買帶魚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我的身上。每年快到春節時,媽媽上班前就把錢和票放在桌子上,叮囑放寒假在家的我注意“來魚”的信息。帶魚神出鬼沒,我要支起耳朵聽着。一聽院裏人說“食品公司來魚了”,我就抓起桌上的錢和票,箭一般射到街上。跑到食品公司門口,看到長龍一樣的排隊人流,我纔會定下心來,站在隊尾。

排隊是很艱苦的。有一次臨近春節,有消息說食品公司來了帶魚,一到晚上六七點鐘門口就開始有人排隊了。先來的用磚頭石頭排隊,排上就回家去睡覺,下半夜再來。後來的排着排着就不服氣了,磚頭,石頭豈能代表人,於是,有好事的就自己製作號票.待那些擺磚頭,石頭的後半夜來,見江山已易,哪有肯罷休的。持有小紙片號票的都是堅守陣地的,敖更守夜好辛苦,當然要維護自制號票的權威性。一場爭奪戰就這樣開始。

排隊還要講究功夫。如沒人維持秩序,排着排着就有人不本分了。好衝動的年輕人,一起鬨,一衝撞,好端端的隊就亂七八糟了。於是,人如錢塘江漲潮,都往售貨的窗口涌。一時間,擠成一團,於是,有力氣的強橫翻窗攀壁,踩肩越頭,勇者,從一片攢動的人頭上爬過,過五關斬六將。

排隊也是很無聊的事情,夾在一羣老太太和家庭婦女裏面,還要不時提防插隊的人。因爲不會挑選或者售貨員欺負我小,所以我買回來的魚總是又小又爛,經常被媽媽責怪。

當時的帶魚都是鹹帶魚,買回來後都要用淘米水泡一二天,或者把它包好放在煤炭裏除鹹味。因爲當時沒有冷凍設備,魚打上來都是用海鹽來防腐。不管怎麼鹹,我們還是覺得帶魚味道很好,它是魚肉。你們不知道那時的國人,有城鎮戶口的國人,每人每月只能供應豬肉半斤食油二兩,帶魚屬於肉食品屬於葷食,吃帶魚就是打牙祭就是過節。特別是用帶魚與牛皮菜來做蒸肉,那味道現在都還覺得很好。用米在鍋裏炒香打成粉面,與牛皮菜莖混合,做成蒸肉,因爲牛皮菜很吸鹽,帶魚沒有那麼鹹了,它的本鮮味自然就出來了。

  堅持奮鬥的經典勵志文章3

  尋根問底

我的老家是莒縣閻莊東劉官莊的,我姓虢,家鄉人都讀“gui”,字典讀“guo”。從我上學起,就鮮少見到同姓的。說起這個姓,還是有一定來歷的。

從小父親就告訴我,我的老老爺爺就埋在浮來山上,老家是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底的,祖上的名人有清朝時的虢汰,虢汰因與和坤狼狽爲奸,最後都被皇上給殺了,在滅九族時,從外地逃過來避難的。走到東劉家官莊村就住下了。因爲姓虢,祖上才得以留下,像姓尹的就沒有被留下而走了。現在虢姓到了九世了吧

母親從小就告訴我,她的老家是北京濟州老槐樹底。因爲地陣,發大水的原因,我的老老姥爺和族人們一起南下避難,到處都是荒蕪人煙,有一種紅頭蒼蠅,咬人一口,人就得死,沒有辦法,必須的走。有一部人走到今天莒縣的牛莊就停下不走了,有一部走到了今天龍山的段家溝就不走了。我的老老姥爺走到了現在莒縣閆莊段家山溝就不走了。還有的走到了安莊的段家泥溝不走了,還有走的更遠。所有姓段的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以段字做村子的開頭。現在段山溝村的段姓到了二十多世了。

最有趣的是,我姥爺村的西邊村子老官莊村也去了姓段的,卻沒有留下後代就過世了。她的母親就去段山溝要個兒子,好留個根,去要了好幾次,都不給。最後,趁人不注意,她的母親拿着鐮刀與她的父親一起把我的老老姥爺,即後來的段三公搶跑了。本來我的老老姥爺要去要回的,但看到三公在老官莊受到小少爺的待遇,自己家孩子卻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再說孩子六個都是雙胞胎,就給老官莊留個後吧,就沒有要回來。現在去段山溝村的老林上,可以看到兩個段大公的墳墓與墓碑;兩個段二公的墳墓與墓碑;只有一個段三公的墳暮與墓碑,另一個段三公的墳墓在老官莊村。每到清明季節,凡是段山溝段姓包括老官莊段姓都來給這些老祖宗上墳,他們每一個的墳墓都很大,有好幾分地呢。

段山溝村民風淳樸,小時候父母在外逃荒,我有時就讓父親給送到舅舅家呆些日子。舅舅家門口對着大隊(村委會),一次幾個小孩因爲爭桃,妗子就說洗乾淨臉去大隊,大隊的人就給桃,我就去了,真給桃,去幾次都給。回家後告訴母親,母親說那是你的遠房舅舅。現在段山溝村西還有碾,還可以用來碾東西。還有好幾個井,泉水一年四季不幹,特別的甜。在母親年輕時,外莊有去段山溝村推石頭的,走到井邊,必須要裝水喝,因這泉水比別的莊的水要好喝。段山溝村的要是在外面跟人打架,所有段山溝的人都上去幫忙,就是平常在家打破頭的,也上去幫忙。我村的人就不行了,不倒幫着打架就不錯了。

我家以前在外面逃荒了幾年纔回我們村的,那村裏人就欺負我家,小孩子搬石頭去我家砸門,跟我們小孩子打架。大人們也看不起我家,分給我家的地都不讓我家種,據爲己有,特別是這一姓虢的,還都是一個老祖呢,跟我舅舅莊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前幾年外邊虢姓有來縣城找到姓虢的續家譜,虢姓每家都湊了錢,大多數虢姓男的都去喝酒了,卻不告訴我父親,這不是有偏見嗎。尋根問底本來是好事,可是卻帶個有色眼鏡,尋與不尋又有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