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牛掰的人可能失敗,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

牛掰的人可能失敗,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導語:在專業技能領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並不是行業賦予你,而是崗位賦予你的專業技能了。分享一篇成功勵志文章,歡迎欣賞。

牛掰的人可能失敗,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

文 |溫言

  

我有這樣一個體會,在大家剛畢業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總是那些技能型的畢業生們最不愁工作offer,比如學財會的、學計算機的、學通訊技術的畢業生,他們對口的專業就擺在那裏,無非是找一個和自己預期匹配的而已,這時大家都會感嘆,還是有門專業技能好。

可是兩三年後,最快獲得升遷的成了那些“非技能型領域”的人,比如產品經理、項目經理、市場分析師、客戶專員,這時大家又會說,還是萬金油受歡迎。

再過兩年,你會發現技能型的人才又都跑去學MBA,讀在職碩士或千方百計地轉管理崗去了,倒是原來那些“非技能領域”的人已經在各自領域混出頭了,開始在管理中漸入佳境,於是大家又得出結論:無論有沒有專業技能,最終都要轉管理,纔有出路。

可是再過幾年,當你環視身邊那些有成就的人,他們真的千差萬別:原本平庸的技術員,可能成爲了管理層;做設計出色的,搞不好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本優秀的銷售,因爲行業變化不再做銷售,而去創業公司做了VP;還有連續創業者,最後搖身變爲了投資人……

經過了這些年,已經難以分辨他們當中是技能型畢業生,還是非技能型的畢業生了——那麼究竟是技能型的人才,還是非技能型的人才,最終可以在職場中領跑呢?

有次聽一個互聯網巨頭公司的首席架構師的培訓講座,大部分聽衆都是懷着取經態度的程序員。演講結束後,有個工程師問了一個專業決定他個人發展的問題,大致意思是:他面臨着三種技術路線,該怎麼取捨和選擇?

架構師的回答令人印象很深,他說:“技術路線的選擇很重要,但並不具有決定性,因爲你的選擇,無法完全替代自身的知識體系”。講到這裏,許多人騷動起來,看上去並不認同他的話。

繼續在臺上說:“我觀察過很多技術很牛、技術平庸的人,牛掰的人可能失敗,而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而最終的決定因素是他們技術知識、項目經驗、理解力、學習力的組合。”

這也是我親眼觀察到的。因此,當我們規劃自己的個人發展路線時,考慮的不應該僅僅是你最強的那塊木板的單項超越,而是一套最能發揮你獨特優勢的組合。

一語中的:可見技能不技能的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應該是一個人整個的超級投資組合。

假設你的時間是現金流、技能、知識、閱歷、人脈……這些都是值得投資的項目,你將時間和精力投到哪裏,就會收穫相應的東西。

有人熱衷於“重倉”人脈,而有人則注重均衡每一塊木板…但最終是整個打包後的組合,才能幫你達到理想中的境界。

如果我早些年能悟出這個道理,或許不至於迷惑太久。我碩士學的是非常典型的“萬金油”專業——管理學。

其實除了那些純工科專業,絕大部分的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後面臨的首要衝擊,都和我一樣,似乎幹這個也行,幹那個也行,就像“萬金油”一樣,但由於沒有特別有核心價值的技能,所以其實幹什麼都不太行。

可從“組合”的角度來看,即便你不是一個技術人員,短時間內,你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和積累,但將時間線放長,三至五年以後,你絕對可以靠修煉組裝出自己的技能套裝來決勝。

我一直以爲“組合”理論是我的發明,直到有天特別興致勃勃地告訴我曾在翰威特人力諮詢公司的朋友,才知道原來人力資源諮詢管理中,早就有類似的說法和發展路徑了。

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爲以下幾點是每個人“套裝”中必不可少的,對於那些尚不清楚該怎樣設計自己套裝的人,不妨從下面幾項開始籌劃:

第一,專業技能。無論你是不是技術型畢業生,你所工作的領域,一定會有某種專業技能,只是有些技能是一目瞭然並且有資質來證明的,例如“財務技能”“交互設計”“英語同傳技能”等。

而有些技能則是需要你自己觀察、提煉,沒有客觀統一衡量標準的,例如“情報信息蒐集技能”“結構化表達”“談判技能”,最“萬金油”的管理諮詢顧問,“進行邏輯嚴密的商業分析”也是一項專業技能。

在專業技能領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並不是行業賦予你,而是崗位賦予你的專業技能了。

比如對於網管而言,能解決一個公司基礎的網絡問題,技術夠硬是誰都能注意到的,可是網管在擔任採購設備時的議價能力卻千差萬別,這種“談判議價”能力,就是獨特崗位賦予網管人員的邊緣技能。

第二,專業經驗。當你進入某個工作崗位後,無論是“根正苗紅”,還是“半路出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薰陶和訓練後,都可以積累出豐富的經驗。

經驗需要時間和項目來累積,具備一定的門檻,然而這個門檻卻又不是特別高,比如市場部的活動專員,做三四年,就已經能接觸到絕大部分會遇到的情況和場景了。做這個崗位,三四年,或者是七八年的,並無本質上的懸殊。

所以在經驗領域,每個人要盡力去獲取一些“獨特項目”帶來的“獨特經驗”,例如HR人員,如果經歷過公司併購後的人員體系調整,就可以看作是非常有價值的獨特經驗。

再比如一個普通的行政人員,如果經歷過大型的公司搬家和辦公室裝修項目,就比日復一日地做固定行政工作的人員更有價值。

還記得《杜拉拉昇職記》裏杜拉拉兼任行政人事時打的第一場硬仗嗎?是裝修;還記得那個在阿里巴巴從行政前臺升至XX的傳奇人物彭蕾嗎?大部分報道仍然會寫,她打過無數場硬仗,例如辦公室裝修……

第三,人脈信息。人脈多麼關鍵,毋庸再贅述。這裏的人脈不但指那些和你直接認識的一度人脈,還指那些你的直接熟人的熟人,即弱聯繫的二度、三度人脈。

信息則包括輸入和輸出:你是否能在相對早的時機,第一時間聽到重要、稀缺的信息,以及你是否能在合適的時機,傳遞給別人有價值的信息,這些都是決定你個人價值的所在。

第四,學習力。學習力和以上能力版塊不同,進入職場後,再也沒有人主動、硬性要求你學這學那。職場學習,要麼是自我驅動的行爲,要麼是壓力驅動的行爲,而一個人的職場學習力,其實直接的作用影響,是這個人擁抱“職場變化”的能力。

我還清楚的記得做諮詢顧問時,有次一個地方上的大型電信集團,要我們幫助推進一個項目的落地。集團裏一部分老員工堅決反對,因爲這會破壞了他們既有的已經習慣的工作方式,其他大部分員工沉默觀望,默默期待着項目流產失敗,這樣就不用有什麼變化。

只有很小一部分員工,用戶項目落地後,他們願意加入先遣項目組,主動學習適應新的系統,並協助系統順利落地。最後項目排除萬難落地,這一部分人都成爲了骨幹

第五,溝通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在HR的技能模型裏,並不具有這一點,而在我看來,這點太重要了。至少在現在,同樣兩個水平相當的工程師,會寫博客、能開公衆號、能持續輸出專業觀點的那個一定能成爲KOL,自備品牌光環,當然價值度更高。

溝通能力是一個基本,即便是藝術家,都不能只關在畫室裏畫了、也要去和代理溝通,去參加展覽,還要在展覽上爲重要的VIP客戶講述傳達自己的藝術理念。

關於上述的每個人的技能套裝,還有另一種劃分和自我分析的方法,可以作爲我們思考、分析的參考思路。

一種是資產型的,例如學歷、技術、經驗、資格證明……這些都是你已經擁有,並且可以羅列在個人簡歷上的;還有一種是工具型的,例如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學習力、適應性、抗壓性……這些是幫助你在做同樣工作時,可取得槓桿效應的工具。

著名的時尚女魔頭,《Vogue》總編AnnaWintour之所以能成爲時尚媒體界當之無愧的No.1,在於她的“套裝”不僅僅限於雜誌本身,也在於她對經濟政治的發展動態敏銳的嗅覺,並能以高超手腕打通時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她曾說“時尚是經濟政治的折射,是文化的濃縮,是高級智慧的美的體現……在任何一期《Vogue》的封面上,你都可以嗅到當今經濟政治的發展方向。”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聰明人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你不得不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構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組合。

任何單一的長項都可以作爲競爭的門檻,然而單一的門檻,很輕易就被別人跨越了,而獨特的組合,將幫你打造一個移動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