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好書推薦大綱

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好書推薦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如果你想要提高思想境界,多讀書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途徑。下面書小編就爲大家整理了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好書推薦

 1、保羅·約翰遜《文明的解析》

爲什麼人類成就如此集中於歐洲?爲什麼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爲什麼是在1400年後?查爾斯·默裏證據確鑿地表明,上個世紀中,人類獲得偉大成就的速度在減緩;這究竟意味着什麼;他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思考框架,讓人們認識到,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人類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表達。本書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描述性章節:關於藝術領域內的巨人,以及他們卓然獨立的原因;關於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的偉大成就之間的區別;關於人類創造偉大藝術和科學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飛躍;關於人類成就在時間和地理座標圖上的圖形和軌跡。

本書內容豐富,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2、喬治·阿克洛夫《動物精神》

如果你看不懂當前的經濟形勢,如果你要跳槽卻又擔心失業,如果你想買房但總搞不清楚房價走勢,如果你想投資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漲暴跌,如果你想爲未來儲蓄但又想現在多消費,如果你在做這些決策時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瞭解一下什麼是“動物精神”吧。它會告訴你爲什麼經濟會陷入蕭條?爲什麼有人會失業?爲什麼房地產會有周期?爲什麼股票價格和公司投資如此多變?爲什麼通貨膨脹和失業此消彼長?爲什麼我們給將來準備儲蓄缺乏計劃性?爲危機當下,什麼樣的政策才能奏效?

本書既是宏觀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的顛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這些問題答案的許許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

 3、南茜·休斯頓《斷層線》

從舊金山到慕尼黑,從海法到多倫多到紐約,本書跨越半個多世紀,從四個六歲孩子的視野,講述這個世界的變與不變。這四個孩子的特殊連續性是:後一個是前一個的子女。一個1940年的德國女孩,和一個21世紀的加利福尼亞男孩,他們之間並無什麼共同點,卻有着血緣的紐帶。每一代人對生老病死、戰爭、和平、幸福、痛苦,都有不同的觀念。

本書爲21世紀外國文學大獎叢書之一。該小說曾獲得2006年費米娜獎,並獲得2008年英國奧蘭治獎提名獎。小說通過一家四代的歷史,勾勒出20世紀以來歐洲的重大事件。全書文筆清新幽默,感人肺腑。

 4、安德魯·羅斯·索爾金《大而不倒》

該書通過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描述,向讀者客觀而詳盡地展現了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美國主要監管機構和投行的衆生相。在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斷生路,監管機構是如何在“政治正確”的牽絆下做出選擇,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訪談,不曾公開的華爾街決策內幕,揭示了美國經濟蕭條如何發展成全球金融危機,再現了從銀行到政府再到整個美國身處金融危機第一現場的反應。

  5、保羅·科利爾《被掠奪的星球》

作者批駁了環保主義與發展援助之間的對立,論述了爲什麼兩者必須協作。書中寫道:“大自然至關重要,而我們把它攪得一團糟。這對於生活在世界上最貧困國家的人們最爲關係重大。”

 6、馬特·裏德利《理智的樂觀者》

馬特·裏德利集作家和商人身份於一身。他認爲,縱觀歷史,人類進步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而產生新火花的過程。在2010年TEDGlobal大會上,他強調:真正重要的不是個人智慧,而是集體智慧。

 7、丹·艾瑞里《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在《怪誕行爲學》中,丹·艾瑞里用13個有趣的實驗證明,我們並非想象的那樣理性,“非理性”纔是人類的本能。《怪誕行爲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中,他繼續用行爲實驗的方法,結合心理學和行爲經濟學的知識,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將非理性的消極影響和積極意義娓娓道來。

鉅額獎金可以帶來高業績嗎?“主人翁意識”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奏效嗎?專業化分工真的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嗎?速溶咖啡爲什麼沒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們爲什麼會有報復的慾望和行動?爲什麼幸福感會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蝕掉?爲什麼現代社會擇偶的成功率遠低於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剖析了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的種種“非理性”行爲發生的原因:從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到我們的擇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緒的效應和幸福的標準——賦予我們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視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認爲,非理性未必是壞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決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徹底顛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勞的邏輯,重新作出適合自己的完美決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8、萊因哈特·羅格夫《這次不一樣》

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經過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的相似。

歷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驗,本書揭示了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制定,註定會成爲一本重要的書。

 9、喬納森·弗蘭岑《自由》

2010年8月末,弗蘭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 Freedom)在美國出版。講述了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所經歷的夢想與失敗。弗蘭岑以悲喜交織的手法,戲劇性地刻畫了擁有太多自由帶給人的誘惑與負擔。無論是滿懷情感糾結的家庭主婦、堅持當好人的丈夫,還是精神飄蕩不定的搖滾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個個鮮活而又現實的人物躍然紙上。自由帶給我們的,原來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弗蘭岑着眼於具體的生活細節,以充滿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記錄”各個人物在一個膚淺的娛樂世界如何掙扎着去學習生存、找尋意義,體察人類滔天的慾望和無邊的痛苦,描繪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時代畫像。

  10、理查德·克拉克和羅伯特·克納克《網絡戰爭》

曾就911事件發出警告的那個人做出預測:美國沒有準備好應對21世紀的最大威脅——網上戰爭。書中寫道:“在美國爲攻擊性網絡戰爭做準備的同時,它正繼續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衛該國免遭網絡襲擊的政策。”

  11、巴塞維奇《華盛頓規則》

本書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了有關美國國家安全的“華盛頓共識”,以及美國改變國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美國政壇風雲變幻,驢象之爭此起彼伏,但是其軍事政策的根本性設想始終沒有改變:要維護美國的安全就必須保持美國(且只有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永久性駐軍,必須時刻準備對遙遠地區發起軍事行動、對任何地方進行干預。無論是奧巴馬,還是小布什,都毫無疑問地堅持這一信念。

巴塞維奇在他生動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現了上述共識的起源。他在書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國人的預想、偏見和習慣,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美國的軍事力量信仰,尤其是軍事力量能夠滿足其慾望——廉價的原油、貸款和消費品——的信仰。他同時指出美國的軍國主義已經成爲不可承受的、與日俱增的危險。

作者認爲,以上原則形塑了美國的全球政策,當今美國的全球力量變得搖搖欲墜,現在就是改變這些原則的時刻。用一種新的共識來取代這種“華盛頓共識”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也是美國免於災難的關鍵。

12、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見的大猩猩》

人們總是憑藉直覺認爲,自己所見和所感的都是真實的。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心理學史上最知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告訴我們:事實上,即使最明顯的信息也會被我們漏掉。在當今這個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滿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無處不在。

《看不見的大猩猩》的作者系兩名權威心理學專家,生動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六大錯覺:注意錯覺、記憶錯覺、自信錯覺、知識錯覺、因果錯覺以及潛能錯覺。

通過閱讀《看不見的大猩猩》,你會懂得,你所見的、記住的、以爲的、知道的等,也許,全都不是真實的。

 13、託尼·朱特《鄉土式微》

這是作者身在病榻時於《紐約書評》連續刊載的回憶文章所集結成的作品。作者揭露了我們是如何到達如今這個極其危險的困惑時刻,他飽含激情與憤慨地呼籲集體行動,並回顧了祖輩是如何應對挑戰和恐嚇。本書對人們提出一個挑戰:要通過對抗社會弊病來對我們所在的世界負起責任。

這位已故歷史學家飽含激情與憤慨地呼籲集體行動。書中寫道:“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嚴重問題。30年來,我們把追求物質上的自私變成了一種美德,事實上,我們的集體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這種追求了。我們知道東西的售價但對它們的價值一無所知。對於一項司法裁決或法案,我們不再問:它恰當嗎?公平嗎?正義嗎?合理嗎?這些曾經是政治上的問題,儘管回答起來不易。我們必須再次學會提出這種問題。”

 14、阿維沙伊·馬加利特《關於妥協和卑劣的妥協》

妥協可能是一個偉大的政治美德,尤其爲了和平的名義。但作者認爲,並不是任何時候爲了和平而接受戰略性妥協都是正當的,即使是因爲和平而妥協也會被某些道德所限。馬加利特認爲,妥協問題的深層原因在於和平與正義之間的衝突,而這也是本書的核心。

15、奇普·希思《瞬變》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改變。股市會發生恐慌,企業會有兼併,即便聚焦到個人,我們也無時無刻不面對着各種改變:大多數人都會告別單身最終步入婚姻的圍城之中,擁有他們的家庭和孩子。所有這些,都是改變。然而,對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變,我們卻常抱以抗拒的態度。老師們常感嘆頑皮的學生“冥頑不化”,企業管理者們常慨嘆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們常感慨世界因爲一成不變而腐朽。在世界一流的組織行爲學家、暢銷書《粘住》的作者希思兄弟看來,阻礙我們進行改變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希望變革的理智思考與已經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兩者互相牽制使得我們難以做出改變。人類的情感與理智,就如大象和騎象人:騎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卻不聽使喚仍在原地躑躅不前。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才能讓自己內心的那頭大象聽話呢?希思兄弟從人類的行爲出發,通過翔實有趣的案例,告訴我們進行改變的關鍵要素:爲改變找到一個一目瞭然的目標;爲改變找到一個閃光點;爲你的改變找到一個情感化的理由。

 16、劉易斯《大空頭》

  華爾街翻天覆地的鬧劇之中,劉易斯照舊洞見燭微,以個人視角重現華爾街上演的市場傳奇和詭譎道德劇。

一場金融危機,給一向聲名遠播的華爾街難以想象的重創,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卻有一些藉藉無名之輩早已看出市場的漏洞,在衆人瘋狂的時候做空市場,最終賺得豐厚利潤。

本書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羣智力超羣、性格怪異的“終結者”,他們之前僅是名不見經傳的華爾街員工,卻由於對次貸市場的繁榮和金融工具的泛濫充滿質疑和不信任,最終洞見了美聯儲和財政部都不曾察覺的市場瘋狂,將賭注壓在美國金融機構行將崩潰上。結果,他們打敗了華爾街。

這場小人物財富傳奇的背後,有更多東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風險的複雜化掩蓋產品的風險?評級制度存在怎樣的盲點?金融界怎樣運用術語的謊言欺騙客戶?人性的缺陷和金融體系的弊端在本書中一一精彩呈現。危機過後,我們應該如何行動?相信這本書會給你全新的思考和啓發。

  17、查爾斯·默裏《人類成就》

《人類成就》的作者是查爾斯·默裏。出版時間爲2004年11月。是一部謙遜卻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是有爭議的《鐘形曲線》一書合著者對知識的歷史發表獨特見解。作者以百科全書的方式提出了在各領域對這個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讚美了人類對真、善、美不間斷地共同探索,彰顯了人類成就。

 18、瓦茨拉夫·斯米爾《能源神話與現實》

對於全球能源的未來,常有許多錯誤的概念被當作事實宣告。這不僅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對能源政策的進步發展也是一個阻礙。本書揭露了西方社會關於能源、氣候最常見的錯誤結論,爲面對全球能源的挑戰而提出的建設性科學方法掃清了前路。

  19、南丹·尼萊卡尼《印度暢想》

印度的企業家精英之一探討了他的國家如果取消長期以來對增長與繁榮的限制會變成什麼樣。書中寫道:“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超過6%的年增長率只被一個國家超越,那就是中國。我們在其它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比如國內市場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強大的中產階層。但我們的成就有苦有樂。印度在改革進行了20多年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讓我思緒萬千,我的許多同胞亦如此——對實施變革的緩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對印度各地難以根除的不公正現象感到悲哀。人們日益強烈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現正面臨緊要關頭。”

印度的未來遠遠不止依靠簡單的經濟增長,而同時取決於公衆生活各領域的改革與創新。這位傑出的印度企業領袖對印度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明確、原創且具有遠見的解讀剖析,並探討了國家所要面對的裏裏外外的挑戰。

20、克萊·舍基《未來是溼的》

一位婦女丟掉了手機,但徵召了一羣志願者將其從盜竊者手中奪回。一個旅客在乘坐飛機時領受惡劣服務,她通過自己的博客發動了一場全民運動。在倫敦地鐵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嘯中,公民們用可拍照手機提供了比攝影記者更完備的記錄。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由管理甚少的參與者們撰寫的……

不論在何處,你都能看見人們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發起某種公共行動。一部集衆人之力的百科全書、一個丟失手機的傳奇,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聯繫,但它們乃至更多事情的影響實際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交流工具支持羣體對話與羣體行動。聚集一羣人並使之行動原本對資源有極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範圍內的羣體努力都被置於一種制度的壟斷之下。今天,全球分享與合作的工具終於交到了個體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機放大了個人的頭腦,電話加強了雙向溝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時通信、移動電話、網絡日誌和維基百科也強化了羣體交流。因爲人類天生就擅長羣體工作,所有能夠強化羣體努力的東西終會改變社會。商業模式以一種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被改變,更大的社會影響達到極爲深刻的程度,以致我們無法認識。現在一個擁有筆記本電腦的人可以掀起一場顛覆10億美元產業的運動。

在本書中,克雷·舍基,一個新文化的最敏銳的觀察者,對此種社會革命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給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並思考了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