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關於臘月二十三小年的習俗

關於臘月二十三小年的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導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竈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竈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一年中極爲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

關於臘月二十三小年的習俗

竈神,本是因爲萬物有靈觀念驅使以及對上古人發明火燒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來的神。《周禮》稱“顓頊有子日黎,爲祝融,祀以爲竈神”。我國祭竈神的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竈,祭先師”,另外還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i4,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對於孟冬之月的“五祀”,鄭玄注云五祀是指“門、戶、中霤、竃、行”,其中,“竃”就是古代“竈”字的異體字。竈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纔出現了人格化的竈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沮》卷十四說:“竈神姓魄,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上天,白人罪狀。”此時的竈神已基本與後代相似,不僅有竈王爺,還有竈神的妻子—“竈王奶奶”,並具備了“上天言事”的資質。到了宋代,出現道教徒編印的《竈王府君真經》,廣傳民間,內容是勸人學善,並由此衍生出衆多傳說,把竈王形容爲執掌着人間吃飯和監督人們言論行動,負有年終上天彙報職責的“司命”之神。到《封神演義》問世後,民間又流傳《封神演義》中澠池守將張奎是竈神的說法。

祭竈的習俗雖由來已久,但是祭竈的日期在不同時代和地區卻不盡相同。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臘月)二十四日交年”,所謂“交年”,猶今日之稱“小年”。流傳到近世,多以臘月二十三口爲祭竈之日,南方一些地區至今仍有二十四日祭竈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官三民四蛋家五”,意即官府在二十三口祭竈,民間在二十四日,沿海蛋民(即漁民)在二十五日祭竈。

祭竈的主要活動就是“送竈”。所謂“送竈”,就是把舊年的竈神神像取下來焚化,表示竈神已經“上天言好事”去了。送竈前要準備好祭品:用松柏、冬青等樹枝紮成“送竈柴”;購買紙轎、紙馬或以秸稈編制紙轎、紙馬以備竈神“上天”時乘騎;而且一定要準備好豐盛供果。這些祭竈習俗,大約在宋代就已粗具規模,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記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閤家替代錢紙,帖竈碼於竈上,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夜於牀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此時的祭竈習俗已與後代大體相似,所不同者,後代以鑽甜食品封竈君之口,而宋代則醉之以酒糟。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竈詞》對當時民間祭竈作了極其生動的描述: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脾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竈時的供果古今不同:《白虎通》記載“祭竈以雞”;蘇東坡《縱筆》雲“明日東家應祭竈,只雞斗酒定播吾”;范成大祭竈詩稱“豬頭爛肉雙魚鮮”。這說明古時祭竈多用雞、豬、魚等應時肉食,並沒有統一規定。以M甜食品祭竈的習俗源於元代,元人程文海有詩:“何年呼得竈爲君,鼻是煙窗耳是檔。深夜乞靈餘不會,但令分我膠牙揚。”所謂“膠牙揚”,就是用植物的根或莖提煉的糖稀加作料製成圓形或長條形糖果,又叫“關東糖”、“竈糖”、“糖瓜”,如果外裹芝麻就稱“芝麻糖”。

此糖黏性極大,咀嚼使人難以張口,用意在於使饞嚼此糖的竈君上天后張不開口少講話,不訴說人間的是非。明人王槐的《祀竈詞》稱“陘邊爛煮黃毛鮮,一碟膠牙膩更圓”,也反映了當時以“粘糖”和肉類一起祭竈的習俗。而到了清代則以豆沙包、瓜果、關東糖等素甜品爲主,不再以肉類祭竈,目的是以甜膩之品封住竈神之口。

大約到了清末,由於傳說竈君是個白麪男子,好美色,因此出現了“男不拜月,女不祀竈”的說法。祭竈儀式主要由男子主持,即便女子祭竈,也不梳妝。在後世發展中,祭祀則多由家庭主婦主持。祭竈時,先給竈王上香,擺好祭品,跪拜禱告一番,然後把竈神神像和紙轎紙馬或草編的犬馬一起焚燒,象徵竈神上天了,一邊焚燒一邊還要唱祭竈歌。祭竈歌多種多樣,比如“竈王竈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壞,五穀雜糧全帶來”;“竈王爺本姓張,今天是臘月二十三。騎着馬挎着筐,林秸草料備停當。送你老人家迴天上,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降吉祥”等等。由幹傳說竈君是“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所以即使家境貧寒,祭祀竈君也不敢馬虎,必然準備好豐盛的供品。當然也有例外,北宋名臣呂蒙正及第前,家徒四壁,每年祭竈惟用一碗清水,且作詩曰“一住清香一碗泉,竈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蒙正文章不值錢”,語露無奈與自嘲。

民諺稱竈君“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送竈是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但到除夕前還要把新的竈神神像貼在竈頭,謂之“迎竈”。其意是迎接這位“司命”之神“回宮降吉祥”,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

祭竈的習俗表面看是人對神的敬畏,其實是人對發明火的先賢功德感念。人們賦予竈君“司命”的職責,通過一送一迎的神聖祭祀儀式,教育主竈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過日子;不要辦壞事,要多做好事,從而達到了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目的。從這些內涵來評價臘月二十三祭竈活動,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另外,許多木版畫竈君神碼上印有“三年早知道”,標明農耕節時,類似農作大事提示,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忘耕、種、管、收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