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父母不要輕易教訓孩子大綱

父母不要輕易教訓孩子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你要成爲有禮貌的孩子。”“一定要使用敬語。”“要學會關心別人。”每當看到說這些話的父母,我就忍不住心中的憤怒。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就相當於嚴厲地呵斥孩子。

父母不要輕易教訓孩子

孩子能明白“有禮貌的孩子”的含義嗎?禮貌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怎樣才能成爲“有禮貌的孩子”。如果盲目地要孩子有禮貌,孩子就會認爲自己做錯了事情,因此只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假設你在路上遇到了以前的朋友,興奮地大聲寒暄。這時,如果路過的大叔對你說:“要注意公共道德!”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你不僅不會聽大叔的話,反而會生氣地埋怨對方:“哼,怎麼還有這種老古板!”其實,孩子也有同樣的感受。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如果受到父母的“訓斥”,孩子就會感到委屈,因此內心會受到嚴重的創傷,而且這種創傷會持續很長時間。對於04歲的孩子來說,能否維護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要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傳遞某種價值觀,就應該採用以身作則的方法。如果要孩子說話有禮貌,媽媽就應該對別人說話有禮貌,然後告訴孩子:“你看到了嗎?長輩們看到你說話有禮貌,有多高興啊!”這樣孩子們就很容易模仿父母。

不管怎麼樣,教育4歲或不到6歲的孩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要輕易教訓孩子,否則說不定會失去更重要的東西呢!

“威脅”得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

有一位2歲孩子的媽媽,特別擔心孩子受傷,爲此成天跟在孩子的後面,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

只要一有機會,該年齡段的孩子就會在牆壁上塗鴉,打別的孩子,亂碰燙手的熱水壺。不管父母怎樣阻止,孩子們總會製造同樣的事端,因此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該怎樣告訴孩子“不該做的事情”。只要重複幾次同樣的事情,父母就忍不住打孩子,嚴厲地訓斥孩子:“你到底在想什麼?爲什麼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每當遇到這樣的父母,我就給他們一個忠告:“理由是永恆的,恐懼是瞬間的。”

有人曾經做過一項與此相關的心理學實驗。首先把孩子分成兩組,給每組孩子一個箱子,然後溫柔地跟一組孩子說:“不要亂摸箱子裏的東西喔!”相反的,嚴肅地威脅另一組孩子:“如果亂摸箱子裏的東西,就會受到懲罰的。”在本次實驗中,調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摸箱子的孩子數。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各佔30%。過了3個月後,再讓這些孩子重新回到放箱子的地方,但是這次沒有威脅孩子。實驗結果顯示,曾經被威脅過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佔70%,而另一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依然只有30%。

此實驗證明了“威脅”的效果是短暫的。孩子們因恐懼而做出的行爲只能保持短暫的瞬間,但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的行爲將維持很長的時間。

因此,制止孩子的行爲時,如果經常威脅孩子,反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當孩子惹麻煩時,大部分媽媽都會很生氣,這是媽媽自己需要剋制的問題。在孩子不攻擊媽媽的情況下,生氣就有可能是非正當行爲。由此可見,需要制止孩子的行爲時,儘量不要生氣,應該耐心地說明父母反對的理由,但是不要用“這樣纔是好孩子”之類的語氣,必須言簡意賅地表達父母的感受。

“如果你搗亂,媽媽又得重新整理屋子。”“如果你推朋友,小朋友會很疼的。”“如果亂碰這些東西,你會受傷,這樣媽媽會很傷心的。”如果具體地說明理由,孩子就更容易理解媽媽的話。很多媽媽喜歡說:“你一定要好好聽話。”但是“如果這樣下去,媽媽會很傷心”的表達方式其實具有更好的說服力。

在自我的萌芽時期,儘量認可孩子的自律性

曾經有一個人到附近的兩個牧場挑選賽馬。其中一個牧場裏的馬匹比較溫順,但是缺乏霸氣,因此怎麼也跑不快;而另一個牧場裏的馬匹野性很強,但是跑得快,而且能嚴格地遵守賽跑的規則。這個人就決定購買有野性的馬,便向牧場主人諮詢了養馬的祕訣,牧場主人回答:“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祕訣,我只是讓這些馬匹靠自己自然地成長。”

這個人帶着好奇心,在兩個牧場觀察了一天。首先,培養溫順馬匹的牧場裏設有馬匹的專用通道,而這些馬匹在主人規定的時間內,按照主人的命令,只沿着專用跑道奔跑;但是培養有野性馬匹的牧場內沒有專用通道,而且除了喂飼料的時間外,所有的馬匹都能自由自在地奔跑。

其次,兩個牧場的明顯區別就在於圍欄的高度。培養溫順馬匹的牧場圍欄比較矮,而平時溫順的馬匹經常趁主人不注意跑出圍欄。這時,主人就會趕緊加強對馬匹的監視;培養有野性馬匹的牧場圍欄很高,沒有一匹馬能跑出圍欄,因此牧場主人就沒有理由監視馬匹。總而言之,通過高牆保護馬匹,同時讓馬匹在牧場內自由地奔跑,這就是培養有野性馬匹的祕訣。在教育孩子時,也可以使用上述祕訣。

有些父母經常要求孩子遵守所有的規則。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有很多必須遵守的規則。例如,按時吃飯、不打別人,都是孩子必須遵守的規則。但是,不傷害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也是父母必須遵守的規則。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自律性將達到頂峯。一般情況下,出生1518個月後,孩子開始逐漸形成自我,而這種自我都通過“不喜歡”、“不想做”、“我來做”等語言來表達。大部分媽媽聽到這些話時,就會認爲這個孩子“沒有禮貌”、“脾氣倔犟”、“撒嬌”,而這些語言恰恰就是孩子們表達自己想法的很有意義的話。

當孩子說“不”、“我不做”時,父母就應該儘量認可孩子的意見和想法,而當孩子表現出堅定的意志時,就應該儘量支持孩子的選擇。如果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爲,孩子就容易變成過於依賴父母的孩子或反抗社會的孩子。當自己的想法、心情和意見被別人接受時,孩子就會產生“我也行”、“我來做”等自信心。在孩子的人生中,這些自信心將成爲寶貴的財富。

但是對於威脅人身安全的事情或傷害他人的行爲,必須築起高高的圍欄,明確地制止這些行爲的發展。如果放任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或者無規律地就餐,就容易變成被孩子支配的無能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認可孩子自律性的同時,必須明確地制止不該做的.事情,這纔是教育孩子最明智的方法。

首先要關心孩子的情緒

1歲的孩子是如何跟媽媽建立關係的呢?下面的實驗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首先,讓媽媽和孩子共處一個房間,然後讓媽媽突然離開房間,過一段時間後讓媽媽重新回到房間。那麼,媽媽離開房間和重新回到房間時,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有些孩子發現媽媽消失後,便放聲大哭,而有些孩子卻若無其事地繼續做自己的事情。當媽媽重新回到房間時,原先哭鬧的孩子馬上露出笑臉,開心地跑到媽媽身邊,而沒有反應的孩子依然只忙於自己的事情。

但有趣的是,當媽媽消失時,這兩組孩子的脈搏和大腦變化都很相近。換句話說,沒有任何反應的孩子只是迴避了內心的慌張,雖然包括大腦在內的生理信號都顯示該孩子感到“恐懼和慌張”,但是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實,沒有任何反應的孩子幾乎沒有經歷過“認生”的過程。如果想“認生”,就必須跟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對於經常更換養育者或因媽媽而感到不幸的孩子來說,媽媽和陌生人沒有任何區別,因此就不會“認生”。長大成人後,這種孩子很難適應社會,而且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關心他人的感情。不僅如此,這種孩子也很難關愛一個人,更不能得到身體或感情上的親密感,尤其是很難跟配偶長時間保持良好的關係。由此可見,1歲左右的孩子跟媽媽的關係將決定這個孩子一生的人際關係。

在出生10個月後,不會用眼睛向媽媽徵求同意的孩子,或者亂摸危險物品的孩子,容易變成不會關心他人的孩子。另外,出生1518個月後還不會用語言或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心情的孩子,很難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到2歲後還要事事看媽媽的臉色,完全依賴媽媽的孩子,容易變成缺乏獨立心的媽媽Boy或者媽媽Girl。

那麼,這些孩子爲什麼不能經歷正常的成長過程呢?其實只要不妨礙孩子的正常活動,孩子就能自然地長大成人,但是很多媽媽不理解孩子的成長,因此經常給孩子帶來意外的刺激,或者放任孩子,這樣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如果不按時給孩子餵奶,或者孩子需要跟媽媽建立感情的聯結時身邊沒有媽媽,或者當孩子要“我自己做”時被媽媽訓斥,孩子就會產生壓抑、不愉快的心情。如果不能及時地改變這種狀態,孩子就沒有勇氣踏上正常發育的臺階,因此容易攻擊別人或過於憂鬱,或者容易哭鬧,一時一刻都離不開媽媽。

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所有的4歲孩子都能成爲優秀的對話對象,只有不斷地觀察孩子的狀態,關心孩子的情緒,才能保證正常的發育。因此,當孩子生氣時,要及時地安慰孩子;當孩子受驚時,必須及時地關心孩子;當孩子憂鬱時,應該讓孩子開心。由此可見,“關心孩子的心情”是該時期媽媽們的首要課題。爲了防止孩子產生否定的情緒,事先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幸福,讓孩子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