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窮人無法成功?從草根到帝王的逆襲故事

窮人無法成功?從草根到帝王的逆襲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導語:窮人無法成功?下面一起來看看打工仔如何從草根到帝王的逆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感悟:

窮人無法成功?從草根到帝王的逆襲故事

 1

4世紀初葉的晉朝,是個讓人悲愴的年代。

306年,晉惠帝司馬衷被司馬越毒死;313年,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漢國劉聰毒殺;317年,晉愍帝司馬鄴被劉聰所殺。

皇室凋零,百姓無依,國破山河碎,對晉朝臣民而言,不啻爲人生的最大悲劇。不過此有悲劇上演,彼有喜劇可觀。胡人侵凌中原,各得所需,要說誰的便宜佔得最大,當屬拓跋鮮卑。

此前,這支民族,在公元3世紀之末來到北中國時,纔剛剛脫離原始的公社組織。他們沒有居室,沒有文字,沒有法典,很可能在和漢人接觸之前,尚沒有私人財產。

但是到了386年,這個“四無”部落的領導拓跋珪,卻自稱代王,開始有了獨立國家的模樣。399年,拓跋珪又徑直升級稱帝。他所創造的帝國共有十二帝而連亙一百四十八年。

這個鮮卑部族從無名小卒到海內大國,不說是坐直升機,至少也是坐電梯了。能走到這一步,拓跋氏應該感謝晉朝的一位將軍,他的名字叫劉琨。

 2

史載,劉琨從小胸懷大志,以“雄豪”爲世人所重。“五胡亂華”後,劉琨帶領他的部衆離開洛陽,於307年輾轉來到今天的山西太原。

彼時戰亂,太原實爲一座空城,民生凋敝,而劉琨不到一年,即讓太原恢復元氣,他自己也成爲晉朝在中國北方少數幾個存留的抵抗勢力之一。

劉琨算是爲自己的抗胡事業找到了一塊根據地,然而就所面臨的形勢來說,對劉琨並不有利。在他的南面,是劉淵建立的漢國,在他的東面是和段部鮮卑結盟的幽州刺史王浚。此時的“四無部落”則在他的北面,雖然無居室、無文字、無法典、無私人財產,但心頭也有趁亂世分一杯羹的念頭。總不能一直“四無”下去。

一拳難敵四手,於是劉琨採取了“聯合共御”的方式。310年,劉琨與拓跋鮮卑達成協議,前者利用拓跋鮮卑驅逐敵人,擴充地盤,後者藉此有個安身立命的所在,期間打打牙祭。

 3

剛進入“中國”的拓跋氏,無疑是一個新人。面對遼闊的土地,紛亂的戰局,爾虞我詐的爭鬥,這個還相當純良的部族起初還難以適應。

雖然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有騎兵20萬,武力看上去並不弱,而且也曾襄助劉琨大敗白部鮮卑及匈奴與鮮卑的混種鐵弗人,首領拓跋猗盧還因此受封爲大單于、代公,還半央求半強迫似地讓晉朝割讓了今山西省代縣以北的馬邑、陰館、樓煩、繁疇、崞五縣於他,隨後以10萬人充之,疆域擴大,勢力益熾。

即便如此,新人的成長之路依舊充滿了屈膝與卑微。漢人政權與拓跋氏的合作並沒有顯耀的成果,4世紀末,是氐、羌出頭的日子,他們征服了其他少數民族,拓跋氏亦在內。命運的轉折來自383年的一場戰役。

這一年,苻堅在淝水敗於東晉,其一統的北方帝國由此大崩潰,被前秦征服的各族貴族紛紛起兵反秦。拓跋鮮卑也不甘寂寞地加入其中。

與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樣,拓跋氏也是極具野心的。但相較而言,拓跋氏的野心更多帶有一種遠見。他不是趁天下大亂,渾水摸魚,他的理想是統一中國,開創不世的偉業。

 4

在亂世想要贏得一席之地,乃至令強敵服從,必須有過人之處。其他胡人進犯中原,以胡法治漢人,沒收漢人的土地,成遛馬場,沒收漢人的子女,成私人奴隸,拓跋氏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採取不一樣的策略。

令人高興的是,這不是後人出於自我想象杜撰的內容,而是他們主動的認知與行爲。按現在的話說,在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向先進文化學習,並從中發展出自己的優勢。即“漢化”。

391年,拓跋珪與匈奴一部作戰大獲全勝,戰報稱:獲馬30萬匹,羊400萬頭。匈奴的領導人及家屬全部被處死,餘剩的部衆一律發配到今日之包頭附近,強迫改作農民,土地和農具由國家配給。

這點頗有些漢武帝徙民充朔方郡的意味,從局部而言,似乎看不出這樣的舉動對拓跋氏有什麼影響,但就日後的發展來說,實則是拓跋鮮卑從遊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的開始。

一方面,別的胡人殺人盈城,另一方面,拓跋鮮卑收攏百姓與戰俘,分配土地,統一稅賦,教民勞作,與歷來的漢家王朝無異。

這樣一來,漢人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心理上的認同與依附感。因此,說彼時的中原漢人將拓跋氏視作漢王朝的繼承人也就不是什麼一己的無端想象。

 5

439年,拓跋珪的孫子,後人稱爲北魏太武帝的拓跋燾統一了戰火紛亂的北方。拓跋氏對農民實行直接管轄,中央政府能直接向農戶徵稅,而不用通過中間人。

事實上,自拓跋燾的父親魏明元帝拓跋嗣繼位以來,拓跋鮮卑的政權就不再是純粹的“蠻夷組織”,而是一個“聯合政府”。

拓跋嗣與拓跋燾都以漢人的上層人物爲自己帝國的骨幹,如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

如果說此前的“漢化”還有些“主動無意識”的感覺,那麼自拓跋燾以後,漢化就成了當仁不讓的主流意識形態。

到拓跋宏執政時,“漢化”則更像一部永不落幕的電影在這個帝國日夜播映。拓跋宏也因此被後人稱爲“改革家”。

不過,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而來,“漢化”的軍功章有拓跋宏的一半,也有他奶奶馮太后的一半。

  6

對這個掌握最高權力的女人,史家有很高的評價,認爲拓跋氏漢化高潮的到來,出於這個漢族女人的決心。受其影響,親政後的拓跋宏纔有榜樣可依循。

493年,拓跋宏決意遷都洛陽,翌年頒詔施行。他又禁胡服,斷鮮卑語。他自己本姓拓跋,至此改姓爲元,其他鮮卑慕容尉遲等姓氏,也一律改爲單音漢姓。

這當中,也有既得利益的鮮卑貴族的不滿與排斥,這說明,任何一種突破性的創新之舉,在贏得掌聲的同時,也難免遭致臭雞蛋的襲擊。

拓跋宏似乎對此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一點理解爲他對皇權的過分自信。但可惜,他只活了32歲。

 7

新君雖年幼,但總算有所建樹,在即位的第二年就進行南伐,意圖統一中國。只是似乎是老天故意捉弄,拓跋宏的兒子只比他的老爹多活了一年就光榮了。英年早逝,加之邊境不穩,內部逐漸出現權力的裂縫。

這種裂縫最終造成北魏的分裂,時在公元534年。雖有東魏與西魏相疊而出,卻也是曇花一現。

北魏後期雖乏力無能,但我們不可抹殺拓跋氏試圖在亂麻一團的大地上建立宏大事業的決心。

我們需要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到它崩潰之日,北魏朝廷所登記的納稅人戶達500萬戶,人口更是達到2500萬,這在一個動亂的時代,稱得上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