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有罪”改名字範例

“有罪”改名字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寓言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下面小編爲大家推薦兩則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進行閱讀欣賞,更多精彩的故事盡在本站。

“有罪”改名字

 (一)“有罪”改名字

古時候,梵授王在波羅奈擁有富饒強大的國家。在這個國度裏,菩薩轉世生在坦叉始羅,時光飛逝,他長大之後,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藝,成了舉世聞名的老師。方圓五百里,無論誰有什麼難事都想到他,都來找菩薩,讓他幫助解決,讓他出主意。村裏有什麼喜事,都要請他去參加。

菩薩在坦叉始羅設立了一所大學堂,許多貴族子弟都前來求學,他不光收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對那些聰明伶俐的窮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誤。他向五百弟子傳授經典,教導他們。

在弟子之間,有一個人名叫巴波格,意思是“有罪”。他聽着別人對他喊:“有罪有罪”的,心裏非常彆扭,因爲這樣叫他,好像他真的有罪似的。他心裏想:

“我的名字太不吉利了,老師總給新生的孩子起名字,我應該讓老師也給我起一個好的吉利的名字!”

他跑到老師那裏,對菩薩說:

“老師,我的名字不吉利,請您再給我起一個吉利的.名字吧。”

菩薩和藹地對他笑着說:

“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那你就到城鄉各地走一走,去找一個你認爲中意的吉利的名字吧!我將參照你帶回來的名字,給你起一個新名字。”

青年說道:“好吧”。

於是帶上乾糧,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他走過一村又一村,來到了一個城市。那裏剛好死了一個人,正在大辦葬禮呢,他看到死者的親屬將死者往墳場中擡,便好奇地問旁邊的人:

“這死者叫什麼名字啊!”

他叫長壽。”

“叫長壽,爲什麼叫長壽的人也會死去呢?真不明白!”

旁邊的人搭話道:

“不管是叫長壽,還是叫短壽,其實都一樣,人總是要死的。名字不過只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個傻瓜!”

學生聽了這番話,對改名字就感到淡薄了。

繼續走,進入了城中,剛好路過一家商店門前時,店主將一個女奴推倒在門口的石板路上,然後舉鞭便抽打她。周圍立即圍上許多人,那個店主責罵她沒有交出掙來的錢。學生看到這一切,便問身邊的圍觀者:

“她叫什麼名字呀?”

“叫護財!”

“那他們爲什麼要打她呢?”

“因爲她沒有把掙來的錢交給她的主人,這是不允許的。”

“咦?真奇怪,她叫護財。既然叫這個名字,怎麼會交不出那麼一點點錢呢?”

“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叫失財,其實都是一樣的,她終歸是一個窮婆娘,跟名字沒有關係的,名字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一個傻瓜!”

聽了這番話,他對改名字更加淡漠了。

學生繼續他的旅行。在路上有一個迷路的人向他問路,學生說道:“怪不得,遠遠地看見你在這裏瞻前顧後,左轉右轉的,原來是迷路了。”

告訴他正確的方向後,他問那個人:

“尊者,你叫什麼名字?”

“啊,我叫指路。”

[-(@_@)-]

學生一聽,差點沒樂出聲來,說道:

“你的名字叫指路!怎麼你指路也會迷路呢?真奇怪,不明白!”

那人回答道:

“不管是叫指路,還是叫迷路,其實都是一個樣的,人都會迷路的,名字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是個大傻瓜!”

學生聽了這個後,對改名字完全淡漠了。他立刻返程回到了菩薩那裏。見到菩薩馬上行禮,說道:

“老師,你好!”

“我的孩子,你遊歷回來了。怎麼樣?有結果了嗎?”

學生回答道:

“老師啊,我在遊歷中發現,不管是叫長壽,還是短壽,都是一樣會死去;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失財,都是一樣貧窮;不管是叫指路,還是迷路,其實都一樣會迷路。名字不過是個稱呼罷了。靠名字不能取得成就。我已經認識到,只有靠才能智慧,才能取得成就!”

“那你還改名字嗎?”

“不,不改了,我的名字還是照舊吧。”

菩薩哈哈一笑,唸了這樣一首偈頌,總結了這個青年學生的所作所爲:

名叫長壽亦死去,名叫護財亦貧窮,

名叫指路亦迷路,有罪回來不改名。

 (二)不材之木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齊國,來到曲轅的地方,看見一株大樹生長在土神廟旁。這株樹的樹陰可以遮蓋幾千頭牛;樹身有百尺粗,樹幹高過山頭80尺後纔有枝葉,可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幾枝。圍觀這株巨樹的人多得像到市場趕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視而不見,不屑一顧。他不住腳地往前趕路。徒弟們大開眼界,卻不明白師傅的態度,追上匠石問個究竟:“自從我們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學手藝,從來沒有碰見這樣好的木材,您爲什麼一點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誇這棵樹了,它是脆而不堅的樹木,造船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製成柱子會被蟲蛀,打成器具會毀掉,造門會流出污漿……”匠石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認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樹木,正因爲沒有用,所以才長得這麼大,有這麼長的壽命!

貌似強大的事物往往華而不實。看問題、觀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