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寵辱不驚範例

寵辱不驚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下面小編爲大家推薦兩則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進行閱讀欣賞,更多精彩的故事盡在本站。

寵辱不驚

(一)寵辱不驚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捲雲舒。”此爲明代陳繼儒所著《醉古堂劍掃》中的名聯。《醉古堂劍掃》又名《幽窗小記》,是中國修身養性三大奇書之一。

這兩句最早出在洪應明的《菜根譚》中。寥寥數語,深刻道出了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的平和淡泊態度,告誡世人,爲人處世要視恩寵和失意如庭前花開花落般平常,不被驚擾牽制;把官場職位去留看作雲捲雲舒般平常,毫不在意。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人生得與失,無非名與利,對於“寵辱”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其一生追名逐利了,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何以見得?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明證。古制中國,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會受到貶謫。被貶官失了寵,跌宕、孤苦,於是親近自然,寄情山水,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古典優秀作品。等過了一段時間,時過境遷,皇上覺得被貶的人還不錯,於是重新恢復名譽,受貶的官員人品文品雙全,隨之載入史冊,這就是所謂的貶官文化。所以說,能做到泰然以對、寵辱不驚絕非易事,寵辱不驚不是弱者和失敗者無奈之下的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不是消極的迴避,也不是看破紅塵,而是遠離名利、遠離喧囂的一種坦然,一種從容,是一種達觀、崇高的境界。寵辱不驚的人和事在歷史上並不鮮見,這裏講述一個《唐書·盧承慶傳》裏的故事。

話說隋朝末年,隋煬無度,天下大亂。當時唐國公李淵任太原郡太守,是太原郡行政和軍事上的一把手。李淵對隋朝忠心耿耿,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眼見隋煬帝的統治日益殘暴,隋朝江山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無可奈何之下,只好作出在太原起兵反隋、奪取天下的決定。當時幽州涿縣人盧赤松,聽說李淵興兵反隋,便到霍邑迎見李淵。李淵反隋前,盧赤松任河東縣令,先前就認識李淵。李淵兵到後,他立刻棄縣迎接李淵,之後成爲李淵的僚屬,拜爲行臺兵部郎中。因盧赤松有呈獻河東通路的功勞,而且與李淵關係密切,李淵建唐後,封盧赤松爲范陽郡公。盧赤松有個兒子,叫盧承慶,長得相貌堂堂,儀態大方,又博學多才。盧赤松去世後,盧承慶年紀尚小,便繼承了范陽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盧承慶被任爲秦州參軍。有一次上朝奏報河西軍情,說得頭頭是道,很有見地,李世民不覺暗自讚歎稱奇,認爲他很善於言辭,於是提升他爲考功員外郎。唐朝的考功員外郎爲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幹部監督局副局長。盧承慶後又升至民部侍郎。

一次,李世民向他詢問歷朝歷代戶籍的事,盧承慶引經據典,從夏商、北周,一直說到隋朝,對人口的增加、減少以及其中的發展變化,說得非常具體詳細,李世民對他大加讚賞。不久又委任他兼任檢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選用。盧承慶不接受這一升遷,推辭說:“選用官員的事情是尚書省的職責,我掌管是越權的。”李世民一聽不高興了,他奉行的是“爲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於是就對盧承慶說:“我相信你,你爲什麼不相信自己呢?”得到唐太宗的信任,盧承慶又歷任雍州別駕、尚書左丞。自始至終,盧承慶都很從容,並沒有因得到升遷而沾沾自喜。

唐太宗駕崩後,唐高宗李治繼位。由於權相褚遂良誣告,盧承慶被貶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永徽年間,褚遂良又指控他在雍州任上失職,爲此獲罪,被貶爲簡州司馬。一年後,又轉任洪州長史。盧承慶對褚遂良的彈劾很淡定,他認爲,作爲一個官員,主要是爲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並不影響自己爲國效忠。由於自己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因此獲罪被貶出去做了簡州司馬,可當簡州司馬他一點沒覺得窩火。

李治有風眩症,要去汝州溫泉療養一陣子,由於盧承慶爲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於是被提拔爲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祿卿。在度支尚書任上的盧承慶被授參知政事銜,爲實質宰相。同年,因涉嫌謀反被流放的前宰相國舅長孫無忌進一步遭到指控,盧承慶和其他宰相李?、許敬宗、辛茂將、任雅相奉命調查。其中許敬宗是武皇后的黨羽,也是調查的發起者,因此長孫無忌最終被迫>自殺。當年,盧承慶被授予高一級的宰相銜同中書門下三品。

顯慶五年七月,出任宰相還不足一年的盧承慶,因對度支事務處理不當,在財政工作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因未能徵足賦稅受到御史臺官員彈劾。高宗覺得此事不好處理,因爲盧承慶是武后建議提拔的。武則天聞知後,請高宗按章辦事,對大臣要功過兩分清,不要看她的面子。於是,高宗下詔將盧承慶免職以示懲罰,後又考慮其才幹起用爲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盧承慶後又遷雍州長史,授銀青光祿大夫,被任爲刑部尚書。告老退休後,高宗授他金紫光祿大夫銜。

盧承慶死後,贈幽州都督,諡號“定”。臨終時,他告誡他的兒子說:“死是必然的.道理,就像每天有早上和晚上一樣。我死後,用平時穿的衣服入殮,望日、朔日也不要用牲口祭奠我。不要用占卜的方式選擇下葬的日子,陪葬的器物就是陶器漆器,棺木就用一般的木頭。墳墓的高度能夠審識就可以了,墓碑上寫上任職和生卒年月就可以了,不寫那些虛浮誇耀的言詞。”

[-(@_@)-]

從盧承慶的遺言中可看出,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在他任考功員外郎時曾遇到這樣一件事。當時,考察官員有級別標準,先大體分成上中下,然後每一級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點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類。到年終考覈時,盧承慶要奉命給下級官員評定等級。評定等級事關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所以大家都非常緊張。在待考的官員中,有一個監督漕運的官員,此人在運糧食的過程中,由於翻船把不少糧食掉進了河裏。因爲運糧船沉沒一事,盧承慶給那位運糧官評了個“中下級”,他對那個運糧官說:“你捅這麼大婁子,沒給你弄個下下就是照顧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國家的糧食丟失了那麼多,所以只能給你中下這麼一個評價。”那位運糧官聽後沒有流露出半點不高興的神情,一言不發退下了。

盧承慶很納悶,我給他這麼低的一個評價,他都沒生氣,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看來這人還真行,起碼這個人有認錯的表現,從這點上來講,還是有責任心的,那就改個中中吧。

改成中中後,這個運糧官也沒顯得有什麼高興,依然沒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僞客套的感謝話,也沒有激動的神色。盧承慶更納悶了,心想,這個人可真絕啊,是升是降,他都能坦然面對,看來是個奇人,難得啊難得!盧承慶對他的反應表示讚賞,評爲中上。

後來,盧承慶通過調查得知,那次船翻了,根本不是那個運糧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中途突然遇到大風,把糧船給吹翻了。盧承慶覺着冤枉人家了,於是又給那人的評定由中中改成了中上。

那個運糧官得知盧承慶給他的評定改成中上了,依然是一副坦然面對的樣子,並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通過這件事,那個運糧官給盧承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盧承慶器重他高雅的氣量,欣賞那人寬宏的氣度,在以後的吏部考覈時,就特別注意提拔他。

《增廣賢文》有這樣一句話:“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只有想得開,才能拋棄貪慾,淡泊名利,輕鬆愉快。

(二)貓頭鷹的疑惑

西邊的樹林裏住着貓頭鷹,這種鳥是夜間最爲活躍的鳥,它們捕食鼠類及其他小動物。按說,貓頭鷹應該是人類的朋友,應該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可是住在樹林旁邊的那些人卻並不歡迎貓頭鷹做他們的鄰居,因爲貓頭鷹的叫聲實在難聽。特別是到了晚上,你偶爾有事外出,經過那片樹林時,冷不防幾聲怪叫,真能嚇得你渾身起雞皮疙瘩,冷汗直冒。於是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要趕走貓頭鷹。

貓頭鷹感到十分苦惱,它從這個窩挪到那個窩,可挪到哪個地方也依然不受歡迎,總聽到人們責怪和斥罵的聲音。貓頭鷹想:這裏的人實在太刻薄了,我一定要搬得遠遠的。

貓頭鷹這回可是下了大決心了,它竭盡全力向東方飛呀飛呀,飛了3天3夜,已經筋疲力盡,再也飛不動了,才肯停在途中的林子裏休息。

一隻斑鳩看見貓頭鷹那副又沮喪又疲憊的樣子,很是奇怪。斑鳩問貓頭鷹說:“你累成這個樣子,你要去幹什麼呢?”

貓頭鷹說:“我想搬到很遠很遠的東方去住。”

斑鳩不解地看着它,說:“爲什麼呢?”

貓頭鷹嘆了口氣說:“西邊的人太難相處了,他們都討厭我,說我的聲音難聽,我在西邊實在住不下去了,非搬家不可了!這次我下決心搬到遙遠的東邊去,離西邊越遠越好!”

斑鳩像個小姐姐似的笑了笑說:“搬家就解決問題了嗎?依我看,不管你搬到哪裏去,都是一樣的結果。”

貓頭鷹不理解斑鳩的意思,皺起眉頭問:“那爲什麼呢?我離開他們還不成嗎?”

斑鳩語重心長地說:“道理不是明明白白的嗎?如果你不能改變你那難聽的聲音,你即使搬到最遠的東邊,也同樣不會受東邊人的歡迎。”

看來,貓頭鷹那難聽的聲音是沒辦法改了,所以它難以得到鄰居的喜歡。問題是它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是一味埋怨環境不利,是別人的態度不友好,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託在換換環境上面,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