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技術--灌鋼範例

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技術--灌鋼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世界上,在1740年坩堝制鋼法發明之前,最先進的制鋼技術,是算中國古代創造的“灌鋼”冶煉法。

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技術--灌鋼

“灌鋼”,又稱“團鋼”。它是由生鐵和熟鐵合在一起冶煉得到的一種含碳量較高、且質地均勻的優質鋼,(含碳量在0.05%~2.0%的鐵稱爲鋼)。這種具有獨創性的灌鋼冶煉方法,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發明瞭。除了那些無名英雄之外,從文獻記載上,我們知道的這種先進技術的最初實踐者,就是北朝東魏、北齊間(公元550年前後)的著名冶金家綦毋懷文。

綦毋懷文是個講究“道術”的人,在北齊的信州做過刺史。他曾煉造出 一種“宿鐵刀”。這“宿鐵”,就是後世所說的“灌鋼”。《北史?藝術列傳》裏記錄有他的這一發明創造。書中記載說:

“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鋼)。以柔鐵爲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綦毋懷文製造有宿鐵刀。他的方法是,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質生鐵,然後把液態生鐵灌注到熟鐵上,這樣幾度熔鍊,就成了鋼了。鋼煉成之後,他便以熟鐵作刀背,用鋼作刀鋒,並用動物的尿和油脂來淬火。用這種方法制造的宿鐵刀,能一下子砍斷30多塊疊放在一起的冑甲片。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綦毋懷文不僅最早實踐了“灌鋼”冶煉法,還創造了畜尿和油脂兩種淬火介質,這是綦毋懷文在鋼的熱處理技術上的一大創新。在綦毋懷文之前,人們一般都用水作爲淬火的介質,而綦毋懷文用牲畜尿和動物油脂作爲冷卻劑,一方面擴大了淬火介質的使用範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不同的冷卻速度,從而得到不同性能的優質鋼。

灌鋼法是我國古代鍊鋼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它的發明和推廣,對於增加鋼的產量,改善兵器、農具和手工工具的質量,都有着重大的意義。因此, 隋唐時期,這種方法受到了冶煉家的垂青;而到宋朝,則流行於全國,並有所創新和完善,成爲當時的主要鍊鋼方法。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除了記有當時的冶煉方法外,還首次提到“灌鋼”一詞。他說: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這話的意思是說:社會上所說的鍊鋼,就是在鍊鋼爐中,把熟鐵屈繞成盤,並將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間,然後用泥把鍊鋼爐密封起來燒煉。待煉成後取出來鍛打。用這種方法煉出來的鋼,就稱爲團鋼,也叫灌鋼。

時至明代,這種灌鋼的冶煉技術又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他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細地記述了當時的灌鋼工藝。他說:

“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尖緊,生鐵安置其上,又用破草履蓋其上,泥塗其底下。洪爐鼓鞴(bèi),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不一而足。俗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

宋應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鍊鋼的方法,是先把熟鐵打成像手指頭那樣寬,一寸半左右長的薄片,然後用熟鐵片束包紮緊,再將生鐵放在紮緊的熟鐵片上面。隨後,蓋上破草鞋(要用沾有泥土的,這樣纔不致於立即被燒燬),另外,在鐵片底下還要塗上泥漿。當這一切都做完之後,把它放進洪爐裏,用勁鼓風,達到需要的溫度時,生鐵便先熔化成鐵液,滲淋到下面的熟鐵中,兩者便互相融合了。這時,就可取出錘打。經過再煉再錘,反覆多次,才行。這樣錘鍊出來的'鋼,俗稱團鋼,也叫灌鋼。

我們不難發現,明代灌鋼的冶煉方法已跟宋代大不相同:人們不再用泥封爐,而改用塗泥的草鞋遮蓋;不把生鐵片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而把生鐵片覆蓋在捆緊的熟鐵片上。這兩種方法的改進是具有很大進步性的。正如楊寬先生在《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一書中所分析的那樣:“他們不用泥封而用塗泥草鞋來遮蓋,一方面是使鍊鋼爐依然能夠從空氣中得到氧,使生鐵在還原氣氛下熔化;一方面是使大部分火焰反射人爐內,以提高冶煉溫度。他們把熟鐵打成薄片後夾緊捆住,無非使生鐵的鐵液能夠準到若干熟鐵薄片的夾縫中,增加生鐵和熟鐵的接觸面,使熟鐵易於吸收生鐵的鐵液,能夠使碳分均勻地滲入。”

明代,除了宋應星所記述的這一改進的灌鋼技術外,還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灌鋼冶煉方法,這就是“蘇鋼”冶煉法。“蘇鋼”是灌鋼發展的高級階段,灌鋼的優點在這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_@)-]

相傳,“蘇鋼”是由江蘇人發明的,所以稱爲“蘇鋼”。它的冶煉方法,明朝的唐順之,在他所著的《武編?前編?鐵》中有簡略的記載,他說:“以生鐵與熟鐵並鑄,待其極熟,生鐵欲流,則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也就是說,把生鐵與熟鐵放在一塊冶煉,等到生鐵熔化,鐵汁欲流時,則將生鐵水擦入熟鐵中,灌鋼就煉成了。

“蘇鐵”冶煉法創造出來以後,曾在明末、清代盛行一時,直到近現代,還有冶煉家用這種方法鍊鋼,但方法又大大地進了一步。它的具體操作要點是:

鍊鋼時,先把沒有經過鍛打的熟鐵(料鐵)放到爐內,鼓風加熱。兩分鐘後,用火鉗鉗住生鐵的一端斜放在爐口內,繼續鼓風,使爐內溫度不斷升高。當爐溫升到1300℃左右的時候,斜擱在爐口內的生鐵的一端開始熔化, 開始不斷地滴鐵水,這時,鍊鋼工人便用大鐵鉗鉗住生鐵在爐外的一端,左右移動,使鐵水均勻地淋到熟鐵上。同時,不停地翻動熟鐵,使熟鐵各部分都能均勻地吸收鐵水。淋完兩次後,便把熟鐵夾到鐵砧上鍛打。去除雜質,就得到了需要的鋼坯,俗稱“鋼團”。

以上我們介紹了“灌鋼”的不同操作工藝,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正是由於他們的發明創造,使我國古代的鍊鋼技術自立於世界之林,爲我們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