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關於除夕的起源傳說故事

關於除夕的起源傳說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這是宋代蘇東坡描寫除夕時分人們相聚守歲迎新情形的一首詩。除夕,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節日。因爲它具有其他節日所不具備的特殊意義與親和力:一方面它是一年新舊交替之時,承載着一年的欣慰與總結,同時還孕育着來年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除夕是老百姓闔家團圓的日子,除夕這一天他鄉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與親人團聚,這已經成爲中國人看重親情團聚的一種思維定式了。可以說除夕是衆多傳統節日中非常富於親情味道的一個。

據記載有關除夕最早的相關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

作爲除舊佈新的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爲歲首。相應地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除夕又稱“年三十”、“大年夜”、“除日”、“除夜”。時至今日,除夕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而形成一個廣義的新春佳節。起先,除夕單指這一天的夜晚,與之對應,除日則指白天。

關於除夕的起源傳說故事

後來,通常把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統稱爲除日或除夕。其實除夕或除日,其意義關鍵在一個“除”字。首先,“除”字有“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也是“月窮歲盡之日”,因此還有歲盡、歲除、年關、暮歲等別稱。在這一天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除災難、祈福呈祥而展開。尤其在除夕之夜,我國民間有通宵守歲的習俗,全家老小圍坐一起共敘天倫,其樂融融。另外,“除”還有驅魔除惡的一層意思。

古代的社會,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的健康無法保障,加上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春季流行病侵襲之際,使得百姓不得安寧。古人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便將疾病等災難歸之具有魔力的怪物,因之祛災除害也成爲一種生活主題。古代傳說中的“年”,就是一位吞噬人畜的巨鬼惡獸。人們以爲“年”和其他妖魔鬼怪怕火光煙霧、怕爆響、怕藥酒、怕熱鬧的場面,於是,在年關來臨之際開展驅儺、飲屠蘇、掛桃符和燃放煙花爆竹等活動來驅除鬼怪與疫病、祈求生活安康太平的系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以“除”爲主題的各種民間風俗。

關於“除夕”的來歷民間有很多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傳最廣的是: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名字叫“夕”的妖怪,在人間吃人犯亂無惡不作,尤其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子,晚上就要去糟蹋。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民間有個叫七郎的獵人見百姓被“夕”害苦了,決心爲民除害。此人力大無窮,又是有名的神箭手。於是七郎到處尋找“夕”,可“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山它纔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神出鬼沒地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就這樣七郎找了一年,直到夏曆臘月三十這一天,他來到一個鎮上,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會來。於是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讓大家作好準備,晚上不睡覺並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並點起火光好把“夕”嚇出來除掉。果然這天晚上“夕”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

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人們紛紛點起火把、燈籠,把黑夜照得像白晝一般。“夕”被嚇得四處奔逃,可哪裏還逃得脫呢,後腿被七郎放出的獵狗緊緊地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放箭,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曆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熬夜守歲,燃放煙花爆竹,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