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選22篇)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廉潔,漢語詞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選22篇)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

諸葛亮雖身爲蜀國丞相和三軍統帥,軍政大權在握,卻是廉潔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兒子要進行品行高尚的養成,即要用儉樸的生活來養德,用淡泊富貴來樹立大志,用靜心學習增長才幹,用振奮精神來革除享樂怠惰,等等。諸葛亮正是這樣做而實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際寫給劉禪的信中說:“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樹800棵,薄田15頃,子孫靠它生活還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沒有別的財產,隨時的衣食,全部仗給於官家,不另外謀取生財之道來增加點滴私產。我死的時候,不使家屬內有多餘的布帛,外有多餘的財產。”諸葛亮在臨終前不但勸諫後主,規劃國事,而且有針對性地陳述家事,預先謝絕賞賜,以免後代因錢財而不成大器。高風亮節,這太難能可貴了!

諸葛亮的這種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

岳飛是中國古代將帥中廉潔奉公,爲人師表的楷模。他從嚴治軍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嚴以律己。岳飛提出過國泰民安的兩個著名口號:“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體力行,嚴守一不貪財,二不愛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復滴酒不進的“四不”規定。他個人的日常生活極其清苦。他平常的飯菜大多是主食加一個菜。有一次,岳飛吃到一種名叫“酸餡”的食品,他覺得味道不錯,嚐了幾個以後,就叫隨從收起來留到下頓再吃,以免浪費。岳飛在16歲時娶的一位劉姓夫人,因他從軍遠離,家鄉淪陷後,生活無着,被迫轉嫁。南渡以後,岳飛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間的感情甚篤。他的部屬同事們曾出於對岳飛這位主帥的尊敬,出錢買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給他做姬妻。岳飛未曾見面就婉言謝絕了。在當時的南宋士大夫社會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臨安作汴京”的環境中,岳飛能如此潔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潔爲鏡,高風亮節,實在難得!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3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4

東晉西征大將軍陶侃做潯陽縣吏時,曾主管縣衙魚肉及精美食品供應。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鍋魚製品給母親諶氏。諶氏原封未動讓人退回,並附信一封:“你做縣吏,送給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還會增加我對你的擔憂。”她規勸兒子要公私分明,爲政清廉。在母親的教導下,陶侃反思自己,改過自新,後來以政績顯著聞名於世。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5

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做漁官時,因妻子愛吃魚,他便把醃魚寄給妻子。其妻卻將魚如數退回,並附言說:“你做漁官,卻把醃魚寄給我,別人如何看呢?”爲此,她三年不吃魚,司馬孟宗從此也恪守清廉。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6

清順治年間,侯抒愫任濰縣知縣時,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個官員爲其說情,侯抒愫都閉門不見。侯抒愫爲官清正與其哥哥的勸導是分不開的。當初,侯抒愫任知縣時,其哥哥侯抒惲就勸戒說:“我們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貪一文錢回來,我就不認你這個弟弟了。”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7

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給新上任的御史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坐轎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後再上路時,一個穿着新鞋的轎伕小心翼翼,後來還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窪裏,鞋面被弄髒了。於是,這個轎伕便不再顧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滿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負有彈劾、糾察官員過錯之責的人,王廷相講的這個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勸戒御史引以爲戒,堅持防微杜漸,以保清廉本色。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8

金海陵王執政時,劉煥任任丘縣縣尉。任丘縣縣令是個貪財的人,劉煥遇事就提醒他“收斂貪財之心,少幹貪佔之事”。這個縣令還能聽進他的勸告,與劉煥共事期間真的多幹實事,不搞貪佔。後來,朝廷考覈官員時,縣令受到獎賞。縣令置酒感謝劉煥:“你有廉慎之德,使我獲得了獎賞,感謝你的提醒和規勸。”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9

春秋齊景公時,齊國的良相晏嬰一生崇尚節儉。他平日粗茶淡飯,妻室只着布衣,從不奢望絲綢。晏嬰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別人譏笑他,他卻泰然處之。景公稱讚他勤政廉潔,並賜給他千金之裘,但他卻堅辭不接受。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0

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爲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作爲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繫,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1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爲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爲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爲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2

東漢時,羊續曾多次任廬江太守,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其府丞焦儉爲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見羊續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來。面對這條“禮魚”,羊續左右爲難。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收下。但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這件事傳開之後,府吏們爲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也都不敢禮賄他了。因此當地老百姓都敬稱其爲“懸魚太守”。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3

東漢劉寵曾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爲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且清廉儉樸。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湊了一批金銀相贈。劉寵雖堅拒不收,卻又不忍令父老鄉親過於失望,只好拿一文錢作爲紀念,故被時人譽爲“一錢太守”。百姓還修了“一錢太守廟”來紀念這位清官。後人有詩讚道:“劉寵清名舉世佳,至今遺廟在江邊。近來仕官多能者,世學先生揀大錢”。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4

西晉時期的山濤既是大文學家,又是著名清官。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100斤上等蠶絲。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濤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衆人不禁欽佩山濤爲官清廉,因而人尊稱其爲“懸絲尚書”。文學家王戎曾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礦石(即‘璞玉渾金’),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5

南朝蕭樑時期,徐勉被任命爲吏部尚書,主管全國組織人事工作。這下他家可熱鬧了,有事沒事來套近乎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請友人相聚。席間有個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關係比較好,竟獅子大開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討了個沒趣,只得訕訕告辭。故時人贊其爲“風月尚書”,“止談風月”也成了歷史典故。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6

隋朝袁律修一生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5個朝代,官至尚書郎、太常少卿。爲官50餘載,卻兩袖清風,連升酒薄禮也不收,人們皆呼他爲“五代清郎”。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7

明代的範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位高權重,很多人來求他辦事。爲杜絕紛至沓來的親朋好友求他,範景文特地在府門上寫下6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故被百姓美稱爲“二不尚書”。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8

清康熙初年,原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爲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隻還捨不得吃的鹹鴨,乃割下一半作爲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人稱“半鴨知縣”。離開羅城時,堂堂一位縣令,竟然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當地百姓聽到于成龍離去的消息,一片哭號,依依不捨,相送數十里。後來他出任堂堂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館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稱之“於青菜”。當他逝世後,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康熙帝破例親爲撰寫碑文,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9

清代古田縣人陳濱,居官清廉,政績顯着。他常對人說:“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後來巡撫湖南、福建。當官20餘載,獨身在外,沒有攜帶過家眷。兒子想去探望他,竟苦於缺路費。在衙門裏,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於清貧,終生不變,受到百姓稱讚。康熙皇帝稱他爲“苦行老僧”,此名不脛而走。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0

清代嶺北道道臺湯斌,爲官多年,竟毫無苟取,堅持以清貧爲本,每日以豆腐湯爲餚,許多百姓便敬稱他爲“三湯道臺”。意思是說他:爲政像豆腐湯那樣清廉,生活像黃連湯那樣苦澀,對世道人心像人蔘湯那樣滋補。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1

清道光年間,曾國藩正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有一次受到政敵的惡言,逼上梁山,別無選擇,老曾爲表清白,堵住敵人之嘴,竟當着衆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脫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着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從而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國家蠹蟲。堪稱古往今來真正的第一“裸官”。

古代廉潔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2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爲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爲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爲官,後來升任被稱爲“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