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精選5篇)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它代表了國民意志品質。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聶耳先生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精選5篇)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 篇1

聶耳的父親去世較早,家境十分貧寒。小聶耳要上三年級了,在學校馬上就要開學的時候,他家裏還是沒有交學費的錢。開學那天,小聶耳拉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有書了。”“什麼書?”“上課的書哇。”小聶耳回答,他從書包裏拿出兩本用香菸盒紙訂得整整齊齊的本子。媽媽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

一個夏天的傍晚,聶耳聽見邱師傅家裏飄出了悠揚的笛聲。聶耳被這悠揚的樂聲所吸引,聽到這樣的音樂,那些惱人的事情,都飛得無影無蹤了。

從此,聶耳常去聽邱師傅吹笛子,聽熟了,就抽空問邱師傅吹笛子的方法。邱師傅見這孩子愛學,也願意教。過了幾天,聶耳就能吹出幾支簡單的曲子了。

從此,聶耳迷上了音樂。有了音樂的陪伴,聶耳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後來,聶耳又學會了演奏二胡、三絃、月琴、風琴,他成了學校學生音樂團的組織者和指揮。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 篇2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 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裏,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裏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裏的故事讓小聶耳着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裏認識了蔡鍔。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憋不住了,揹着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纔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遊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閒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几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範學校後,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遊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拼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莊”採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莊”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爲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啓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爲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爲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羣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 篇3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裏境況困難。聶耳該上三年級了,學校馬上就要開學,可是哪有錢交學費買書呢?媽媽悄悄把聶耳爸爸在世時最喜歡的八音鍾賣了,學費有了着落。可書費呢?開學那天,小聶耳拉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有書了。”他從書包裏拿出兩個訂得整整齊齊的本子。媽媽翻開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聶耳用香菸盒紙工工整整地抄了兩本,一本國語,一本算術。

貧寒的生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家有一位鄰居姓邱,是位木匠,閒暇時喜歡拿一枝短笛坐在門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時而像天上的雲彩一樣悠揚舒緩,時而像森林裏的小鳥一樣活潑跳躍。年幼的聶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學習吹笛子。聶守信很聰明,學得很快,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哥哥也跟着一起學。後來,他們用壓歲錢買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從此他的家就樂聲不斷,常引得路人停下腳步聆聽。

後來,聶守信又學會了拉二胡、彈三絃和月琴。在學校,他是學生音樂團出色的小指揮,在他家居住的衚衕,他又是街坊兒童小樂團的熱心組織者。中學畢業後,聶守信被雲南省立師範學校錄取。一天,他親眼看見XXX當局殺害了三位革命者,還割下他們的頭,挖出他們的心,暴屍示衆。聶守信對此感到無比憤怒,他開始思考民族的命運,並加入了共青團。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他被當局列入黑名單,無奈離開家鄉去了上海。這一年,他剛18歲。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雲南人開的商號裏當夥計。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收學員的廣告,想到自己從邱木匠那裏受到啓蒙至今,一直沒有機會投身藝術,便馬上跑去報名。主考人是音樂家黎錦暉,他見這個年輕人身上洋溢着奮發向上的熱情,又有音樂基礎,立即錄取了他。在歌劇社,聶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於他的耳朵特別敏銳,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後來,他乾脆改名叫聶耳。

“九?一八”事變後,國家危難,歌劇社的節目仍然是風花雪月,聶耳認爲年輕人不應沉迷於靡靡之音,離開了歌劇社。不久,他結識了詩人田漢,參加了革命音樂組織。他開始爲電影和戲劇創作主題曲和插曲,《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之歌》、《畢業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有力的歌曲從他心中涌出,衝擊着中國人麻木怯懦的心靈。

1935年,由田漢和夏衍等人創作的電影《風雲兒女》需要一首主題歌,田漢寫好了歌詞,負責譜曲的聶耳看到歌詞後激動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間裏忘我地投入了創作,時而在鋼琴上彈奏,時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時而在地板上走來走去,樓下的房東太太差點把他攆出去。譜好之後,導演許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動,不過他覺得結尾不夠有力,歌曲原來的結尾是“前進!前進!前進!”在他的`建議下,聶耳把它改成“前進!前進!前進進!”變得更有氣勢了——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鄉時,邱木匠已經去世,想起童年時邱木匠對自己的幫助,聶耳心裏非常感激。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 篇4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於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範附屬小學。利用課餘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絃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

其實聶耳的原名並不叫聶耳,而叫聶守信。那麼聶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那裏還有一段搞笑的故事。

聶耳天生聽力個性好,這也能夠說是音樂家的天份吧。他不但有音樂天份,而且他又具有表演的才能,擅於模仿各種人的聲音和表情.有一次在明月歌舞團的聯歡會上,他不僅僅表演舞蹈,還模仿各種人講話的聲音,還有一個更精彩的節目就是表演兩隻耳朵分別一前一後地動,這點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他這一舉動把大家逗得大笑起來。從此他就在歌舞團出了名,成了大家公認的“耳朵先生”。他的聽力好,也是促成這個外號的原因之一吧。當時他自我覺得這外號很富於幽默感,乾脆改名爲“聶耳”了,並在自用的便箋上印上了“耳、耳、耳、耳”,他的名字便由這四個耳字組成了,這樣成了習慣,人們倒把他的原名聶守信給忘了。

聶耳在創作上最注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大家都會唱的《賣報歌》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他約朋友周伯勳出去走走,他邊走邊對朋友說:這條路上有一位賣報的小姑娘,賣報時喊的名字很動聽,想讓周伯勳也聽一聽。當他們走到呂班路(此刻的上海重慶南路)口時,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來走去,匆忙地賣着晚報,她聲音清脆、響亮、有順序地叫賣着報名和價錢。聶耳走過去買了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明白她父親有病,家庭生活困難。在回家的路上聶耳沉重地說:“很想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要請田漢或者安娥寫詞”。

過了幾天,安娥把詞寫好了,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後問她有沒有不適宜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銅板兒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裏邊,我就能夠邊唱邊賣了。”聶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的句子。之後那位小姑娘真的一邊唱一邊賣,她的歌聲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來。此刻聶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還活着,已成爲白髮斑斑的老人了。人總是要死的,但聶耳的《賣報歌》將長存於世。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一·二八”以後,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爲首批培養對象。培養和聯繫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之後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裏,關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地表示一下。在田漢的眼裏,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着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兩人閱歷、資歷以及性格都存在着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採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聶耳的處女作《開礦歌》是兩人合作的開端。之後被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峯。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音樂家聶耳小時候的故事 篇5

1932年底,聶耳回到上海,短暫的北京之行讓他充滿了創作革命音樂的熱情。回到上海之後,聶耳認識了田漢,兩人合作創作出了很多革命作品,其中就包括享譽世界的《義勇軍進行曲》。

當時,田漢是左翼戲聯的負責人,還是中國共產黨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成員。與聶耳相識後,田漢給了聶耳不少的鼓勵和幫助,並介紹聶耳在1933年年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爲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聶耳,把共產主義作爲自己的唯一信仰,更加熱情的投入革命音樂的創作。當時中國電影事業剛剛發展,左聯藝術家們拍攝了很多反映人民大衆生活的進步影片,聶耳用他的小提琴,在影片中演奏音樂,用音樂表達出豐富的情感,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讚揚。

1933年8月,聶耳用他心愛的小提琴,爲電影《母性之光》作曲,創作了他的第一首表現人民大衆鬥爭生活電影歌曲——《開礦歌》。這是聶耳表現勞苦大衆鬥爭生活的音樂處女作,它開創了中國30年代革命電影歌曲的先聲。

在這之後,聶耳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又用他心愛的小提琴,陸續創作出了《碼頭工人歌》、《賣報歌》、《畢業歌》和《大路歌》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在人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

1934年7月,田漢決定創作一部以抗日救亡爲主題的電影《風雲兒女》,《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這首歌的歌詞,是影片中詩人辛白華所作的《萬里長城》長詩的最後一首。田漢在創作歌詞時,由於時間倉促,就把歌詞隨手寫在了一張香菸襯紙上。

剛完成了電影故事和歌詞,田漢就被當時的反動政府逮捕了。左翼戲聯另一位負責人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和那張寫着歌詞的香菸襯紙,把歌詞抄寫下來,繼續完成電影準備工作。

聶耳聽說這件事情以後,不顧個人安危,找到夏衍和《風雲兒女》的導演許幸之,主動要求爲這首歌作曲。

許幸之在 《憶聶耳》中回憶道:“聶耳那主動要求工作的作風,那種熱情、坦率而誠懇的年輕音樂家的氣質,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感到他彷彿是一團火,在我面前燃燒着,連我自己的心也被他點燃起來。”聶耳與國歌的故事。

在順利得到作曲的任務之後,聶耳用火一般的巨大熱情,很快就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稿。

後來,聶耳曾對許幸之說:“爲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我幾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在鋼琴面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地唱起來。”

不久,聶耳爲逃避反動政府的追捕而出國,並在國外順利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終稿,將曲譜寄回國內。爲了使《義勇軍進行曲》能夠激勵中華兒女奮勇抗日,不怕犧牲的勇氣,聶耳在作曲過程中,將“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大炮飛機前進”修改成“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令人遺憾的是,當《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聶耳卻因爲意外在國外去世了。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遠遠超越了電影本身的影響力,成爲那個時代民族革命的號角,鼓舞了無數愛國志士。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代表一致通過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爲我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