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如今初見誰是真愛民間故事大綱

如今初見誰是真愛民間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古代,西方的愛是講平等、自由的,其實中國也是,只不過這份愛被稍後一點的古人辜負了。

如今初見誰是真愛民間故事

這份愛來源於“人之初”,第一個負心人估計是嫦娥,被辜負的人叫后羿,是堯帝的第一神射手,后羿是個情商幾乎爲零的人,老婆走了,最後自己也慘死在徒弟逢蒙的手下,第二個負心人估計也就是這逢蒙,后羿的看人不當亦由此可見,這事案發現場所在地應該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夏桀寧造酒池沒辜負妺喜,商紂寧炮烙忠臣不要江山也沒辜負妲己,後來武王伐紂建立西周,那時候還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於是姬發和周公一夥人就提出了“禮樂”制度。何謂禮?就是禮節規範,區別貴賤等級之用,具體表現是什麼呢?頭飾物,貧民戴“綸巾”,其它的天子、諸侯、大夫、士戴“冠”,這幾個再區分,天子、諸侯、大夫在冠上再加一塊木板,叫“冕”,剩的再區分,冕上再加些串串,叫“旈”,天子十二根,諸侯九根,上大夫七根,下大夫五根。無緣無故把人分個三六九等是個人當然都不爽,這就得提到“樂”,武王和周公告訴老百姓說,這不是分三六九等,而是爲了和諧,不平等哪來的和諧?因爲音樂,音樂由“宮商角徵羽”組成,也就是哆來咪發說拉西,“西”當然比“哆”要高,而且音符也分強弱、長短,重點就在不平等,只有不一樣的音符組合起來的音樂才和諧,所以這“樂”是爲了調劑“禮”。又是講禮貌又是音樂,多有愛。

但是好景不長,隨着逐漸的親疏關係淡化,就形成了所謂的“禮崩樂壞”,在距武王這夥人之後的五百年左右,出現了一個人,深深地嚮往着之前禮樂仁和的時代,於是他便開始爲這個四處演講,題目估計叫《我有一個夢想》,且猜測他還利用了上古帝王託古改制,創立了當時武林中並不大的幫派——儒家,這個人就是孔子,儒家講“仁愛”,怎麼個愛法?這個愛分三個方法論,第一是“親親之愛”就是親愛親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是“惻隱之心”,人人都應該有惻隱之心,對不忍的事要有同情心;第三是“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解呢?親親之愛就是要從愛親人開始愛起,先愛父母、再愛兄弟姐妹,再由此縱向向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愛到老祖宗,橫向由愛親兄弟姐妹愛到堂的、表的、族的、像兄弟姐妹的,是有等級的;第二是惻隱之心,就是見到不忍的事要有同情心,簡而言之就是做一個有愛心的人;第三說“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就是說我想發達也讓別人發達,這點要是做不到的話,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的事也別弄到別人身上,這個誰都可以做到,孔子、孟子就憑着這份愛在武林中立足了。

江湖總是免不了腥風血雨和恩怨情仇的,首先不同意這麼愛的就是另一個門派——墨家,墨家講“兼愛”,誰都要愛,誰都要一樣平等的愛。墨家跳出來問儒家說你這個愛有問題,你的仁愛是不平等的,孔子崇拜的是周公武王的“禮樂”制度,所以是不平等的,那說什麼愛民如子,儒家反問墨家,那你說“兼愛”,你能做到愛你的兒子跟愛我的兒子一模一樣?墨家人說“愛人者,人恆愛之”,都要愛,這個說法幾乎是當時的流行歌曲,風靡一時,這才叫讓世界充滿愛,儒家又問那你這兼愛可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可以“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墨之愛與儒之愛分歧僅在於一字之差。

而正當儒墨兩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道家跳出來路見不平一聲吼——我不愛才是真愛,有一種愛叫做放手,你儒家說“相濡以沫”,就是兩條魚爲了在一起苟活互相吐吐沫維持對方的生命,道家說“不如相忘於江湖”,那還不如你在你的江水,我在我的湖泊,各自瀟灑來得快活又自在,你儒家還說“仁愛”,墨家說“兼愛”,道家告訴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何必如此,但是道家義正言辭告訴你,我不愛並非恨,而是大愛,是“老死不相往來”,任其自然發展的“無爲”,是如此不需要愛的大愛。

最後實在聽不下去的法家門派站了出來說,我也不愛,但是你道家說僅僅不愛太不切實際了,也太不負責了,人總要有利益糾紛,你儒家那套已經不實用了,時代過去了,你墨家那套更是無稽之談。只有用制度讓人不敢作亂,天下才會大治,社會纔會大愛,僅此“聖人執要”便會“四方來效”如此乾脆利落一句而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關注的是文化,孔子——“愛禮存羊”;墨家關注的是社會,墨家——“兼愛非攻”;道家關注的是人生——“道法自然”;法家關注的是國家——“以法治國”,且看儒墨道法爭論不休。

然而就在戰國時離這些爭論之地不遠處的宋康王蓋起了一座青陵臺,在蓋這個臺子的時候發現旁邊韓憑的媳婦長得漂亮,就動了非分之想,情節應該跟後來的西門慶和潘金蓮類似,但小韓畢竟不是武松,殺不了康王只好自殺,這媳婦也不知深受了哪家思想的影響,縱身跳入墓穴要跟小韓一塊死,這康王真是十分的缺德,人都死了還把人分開埋,但是據《搜神記》載“後有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合抱,屈體而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唐詩仙李白詩云“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臺”。這個地方,也在今之河南商丘。

然而,自秦商鞅變法,便以法治國,漢武帝后獨尊儒術,其中儒墨道法都被動了手腳,辜負了這份愛。

但,人生若只如初見,誰是真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