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既往不咎和不遺餘力的故事

既往不咎和不遺餘力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相信大家對既往不咎和不遺餘力這兩成語都不陌生,但是它們的由來恐怕很多讀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語文迷小編爲大家分享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既往不咎和不遺餘力的故事

  (一)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爲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着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爲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二)不遺餘力

“不遺餘力”這則成語的遺是:留;餘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擊敗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乘機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爲講和的條件。

趙王連忙召來大將樓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對策,說:“長平一戰,我們吃了敗仗,我想帶領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看怎樣?”

“這樣做沒用,還是派親信使臣去講和爲好。”樓昌說。

虞卿不同意樓昌的主張,問趙王說:“大王,這次秦國究竟是想消滅我們趙國軍隊呢,還是打一打就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