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出爾反爾的故事

出爾反爾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出爾反爾和侃侃而談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語文迷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出爾反爾的故事

  (一)出爾反爾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人民羣衆並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

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裏,你的百姓受到飢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穀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裏,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纔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現在意思發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二)侃侃而談

“侃侃而談”這則成語的侃侃是剛直而從容的樣子。比喻說話時,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口口(口口爲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其中又分爲兩等,最高一級稱爲卿,即上大夫,其餘稱爲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但他在當時的地位僅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並提出“仁”的執行要以“禮”爲規範,極力維護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在家鄉,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與鄉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現在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