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熱門】成語典故(精選5篇)

【熱門】成語典故(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典故(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成語典故(精選5篇)

成語典故 篇1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爲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爲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佈罷朝,滿朝文武都爲汲黯捏着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羣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語典故 篇2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於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爲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裏非常不願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爲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並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並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於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 篇3

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兩句的解釋,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爲恥,後悔不該接近並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管中窺豹指的是隻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而可見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測出全貌。從哲學上講可見一斑是通過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窺豹則是隻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沒有進行普遍性的發掘。

成語典故 篇4

有一次,孟子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爲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爲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成語典故 篇5

阪: 同“阪”,斜坡。在斜坡上滾泥丸。語出《漢書·蒯通傳》:“爲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蒯通是漢初范陽(今屬河北定興縣)人。一天,蒯通去見范陽縣令徐公,對徐說:“聽人說,你就要死了,我來弔唁你。不過,還要祝賀你因爲我來而能使你活下來。”徐公忙問這是怎麼回事?蒯通答道:“你身爲縣令十幾年,殺人之父,孤人之子,得罪了很多人。以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殺你,是怕秦朝的法律。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政令行不通了,這些人就會合起來殺你報仇。”

徐公又問:“那麼爲什麼又祝賀我呢?”蒯通接着說:“武臣要派人來我這兒請安,我想告訴他,我有妙計可使他不戰而得地,不攻而占城。這時他就會問我什麼計策,我就說范陽令想守城而戰,但怕死貪富貴,所以想投降你。如果他投降了你而你不能給他好處,那麼其他城的守將就會相互轉告說‘范陽令投降而身死’。所以便會堅守城池,而這些城都是難以攻下的。依我所見,不如用厚禮迎范陽令,讓衆人看到。這樣,那些守將們就會轉告說‘范陽令投降後得到了富貴’,因此便會相繼前來歸順,如同‘阪上走丸’一般快速。這就是我說的'一紙公文定天下之計。”

徐公聽了蒯通這一席話,非常高興,便備車馬把蒯通送到了武臣的地方。以後一切都同蒯通預料的一樣。

後“阪上走丸”用以比喻時事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