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28篇)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爲大家帶來成語故事300字,快來看看吧。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28篇)

成語故事 篇1

我家裏有很多書,我最喜歡的書是《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裏講了很多成語故事,每個故事很簡短,但道理很深,也讓我學了不少知識。

書中我最喜歡的成語是“聞雞起舞”,講的是,東晉有個叫祖逖的人,他小時候不愛讀書,愛貪玩,長大後覺得自己沒學問,不能報效自己的祖國,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想爲國家做貢獻。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劉琨,他們倆感情深厚,經常吃睡在一起,他們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都想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有一天半夜裏,祖逖在夢中突然聽到公雞的叫聲,於是用腳把劉琨踢醒,問他:“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要不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吧?”劉琨聽了之後也同意了。於是以後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文武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後來他們兩個人都成了將軍,實現了他們報效國家的願望。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廢,說到做到,一定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成語故事 篇2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裏,自我評價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成語故事 篇3

在愚公的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

愚公一家從去年開始就在搬山了,現在已經把太行山搬一半了,大海也堆了四分之一了。可是愚公不開心他想:“我的朋友智叟,中了大獎去大城市了享福去了。而我卻只能在這搬山。”沒過多久智叟坐着私人飛機來到了愚公的家,把飛機停到了愚公家門口下了飛機對愚公說:“我在大城市有了一個大房子,女兒嫁了個好人家資產過億。你怎麼還在這搬山呀”

愚公說:“那又怎麼了再過三年就能搬完了,你能找幾個人幫忙嗎?”

智叟說:“不可能”說着說着就坐飛機走了。

三年後七十四歲的愚公終於把兩座山搬走了,大海也堆滿了。媒體得知這個消息後給了他們一千億的大獎。智叟知道後對愚公說:“我們是朋友,你能給我點錢嗎?”愚公說:“當初你都不給我錢也不幫我找人搬山,現在也不會給你的”

有了錢的愚公一家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怕困難,朝着一個方向努力。堅持不懈就會成功的。

成語故事 篇4

我看過很多成語故事,有《拔苗助長》,有《畫蛇添足》,還有《鐵杵磨成針》,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亡羊補牢》。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羣羊。一天,羊圈破了,羊丟了幾隻。鄰居好心勸他修好羊圈,以免再次丟羊,可他卻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第二天,他再去看時,又少了兩隻羊。這時他才後悔沒聽鄰居的勸告,趕忙修好了羊圈。從此這個人再也沒有丟過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及時糾正錯誤,聽取勸告,就不算晚。

看完了這則成語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年級的事情。那時我的口算成績非常差,可我漠不關心,總認爲只要認真就可以了。但我的口算不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的更猛了。爸爸勸我:“趕緊練習口算吧!別再讓口算成績下滑了。”但我仍然置之不理,最後口算亮了紅燈,我才抓緊練習口算,終於又取得了好成績。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及時糾正錯誤,還要聽取別人的勸告,希望大家也可以知錯就改。

成語故事 篇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能不能與一本好書交朋友呢?我的回答是能!因爲,我覺得,沒有書,生活將會變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那麼,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好朋友,它就是《成語故事》。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成語故事》,是因爲這本書幫助過我解決難題。說來話長:有一次,爸爸想要考考我,便問我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我正暗自煩惱,因爲那時,我對成語不是很精通,驟然間,我腦海裏閃過一個念頭:《成語故事》裏會不會有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呢?想到這,我急忙從書櫥裏拿出《成語故事》,翻到目錄,終於找到了毛遂自薦的標題,於是,我翻到相應的頁數,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胸有成竹地走到爸爸面前,將毛遂自薦的意思與由來照着書上所寫,複述了一遍。話音剛落,爸爸便豎起大拇指,面帶微笑地點點頭說:嗯,答得很好!

就這樣,我迷上了成語,之後,《成語故事》裏很多成語的意思與由來,我都略知一二。《成語故事》這本書就像一條船,載着我在成語的海洋裏盪漾;它又像我們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教我學成語;它更像一把金鑰匙,替我打開成語世界的大門。

《成語故事》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成語故事 篇6

在我沒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媽媽帶我去爬山。當我爬上座山峯時,我自豪的對着天空大喊:“我爬上世界最高的山了!”

媽媽摸了摸我的頭,笑着說:“你真是隻井底之蛙,世界上比這高的山多的是。”媽媽的話音剛落,我就接着問:“井底之蛙是什麼?”媽媽回答說:“是隻井底的小青蛙呀!”我好奇的問:“我明明是人,你爲什麼說我是青蛙呢?”媽媽笑着說:“井底之蛙是個成語,形容個人沒有見識。”我又問:“成語又是什麼呢?”“這個……你還把我問住了,我們去買本成語故事看看吧!”媽媽說。

後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本《中華成語故事》。每天晚上,媽媽都要給我講幾個成語,故事生動又好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成語故事裏有填海的精衛和追日的夸父,還有畫蛇添足的人和守株待兔的人……

現在,我長大了,是名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已經可以自己閱讀《中華成語故事》了。慢慢地我明白了:個成語就是個故事,個成語給我講述了個道理。不知不覺地我學會了好多成語,它就像條船樣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我們中國有這麼多成語故事,中國真了不起呀!本《中華成語故事》可以讓我更多的瞭解中華文明。

成語故事 篇7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柺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成語故事 篇8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9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爲,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於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於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鯉魚們一個個輕輕鬆鬆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並沒有兩樣。於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説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成語故事 篇10

東晉時,王忱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爲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

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後來的優秀人才。”

玉忱笑着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故事 篇11

從前有一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一位好朋友來家中喝酒。可是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麼心事,不一會,便告別回家了。

這個朋友回家以後,就生病了。看了醫生,吃了藥,都沒有用。樂廣聽到這個消息,就去看望這個朋友,問他怎麼會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佛看見酒杯裏有一條小蛇在動,我喝了那杯酒,心裏非常害怕回到家裏就得病了。

樂廣聽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檢查了原來喝酒的地方,發現牆上掛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裏,看上去就像一條小蛇。於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請來,當場作了試驗給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癒。

成語故事 篇12

東漢末年,劉備在軍事上多次失利,最後帶着剩下的幾千人馬到處奔逃,沒有自己的地盤。這時劉備已經年近半百。他渴望得到人才圖謀發展。他聽說隱居的諸葛亮很有才能和抱負,就決心請諸葛亮。

他接連去了三次,終於在第三次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向他分析了形勢,指明出路,確定了戰略。從此,劉備便拜諸葛亮做他的重要謀臣。兩人感情深厚,相處得非常融洽。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十分不滿。

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啊,希望你們不要再多講了。”關羽和張飛聽了很慚愧,就改變了態度。

成語故事 篇13

謝靈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多描寫垓下、永嘉、廬山等景點,善於描繪自然風光,從而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的詩很有藝術性,特別注重形式美,很受學者和學者的歡迎。詩一出,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抄,廣爲流傳。宋文帝很欣賞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稱他的詩和書法爲“二寶”,還經常讓他在等酒席的時候寫詩寫作文。一向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在受到這種禮遇後,變得更加囂張。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誇口說:“魏晉以來,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塊石頭(一個容量單位,一塊石頭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鬥,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從他的話裏可以看出他很佩服曹植,但是別人的才華不在他眼裏,他的自我評價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稱爲“八斗之才”

成語故事 篇14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擡頭看見門額上寫着“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爲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爲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處文瑩《湘山野錄》

古漢語的文言虛詞,借爲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宋·文瑩《湘山野錄》中卷:(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成語故事 篇15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趙國敗了,趙國的平原君想挑選二十個門客與自己一同前往楚國求援,結果挑來挑去,還少一個。這是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推薦了自己,他說:“既然人數不夠,先生不如帶上我出發吧!”平原君經不住毛遂再三懇求,勉爲其難的答應了。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從上午談到中午,也沒有談妥派援兵結盟這件事,毛遂不耐煩地衝上殿去,楚王斥責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說話,哪裏輪得到你放肆?”毛遂拿着劍對楚王說:“十步之內,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來真的,便不敢輕舉妄動,豎起耳朵聽他發表“高見”。於是毛遂把出兵援趙有利於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終於撤退了。

成語故事 篇16

湖廣襄陽府棗陽縣有個叫蔣興哥的男子,娶了本縣王公的女兒三巧兒,兩人婚後十分恩愛。有一回蔣興哥到外面去收賬,一年多沒有回家,三巧兒在家等啊等啊。心裏很是焦急!於是就請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說:“別急,你的丈夫過幾天就會回家了。”三巧兒聽了高興萬分。由於一心盼着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翹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於三巧兒長得漂亮,在外東張西望時惹來了一個叫陳生的外地人,他用銀子收買了賣珠子的薛婆,讓她幫忙引薦自己和三巧兒相識。薛婆收了陳生的銀子便不時在三巧兒面前說陳生的好話,最終,陳生硬是從中作梗,拆散了蔣興哥和三巧兒。一樁好姻緣就這麼沒有了。後來人們便用“東張西望”這個成語,來形容心神不寧地到處看。

成語故事 篇17

東漢劉懿皇帝死後,中常侍(宦官名)孫程趁機聯絡了18個宦官,迎立濟陰王劉保做了皇帝,這就是漢順帝。

漢順帝18歲時,舉行京中會考,南鄭人李固在會考中名列第一,被漢順帝封爲“議郎”。

李固爲人正直,疾惡如仇,敢於直言,他看不慣宦官們政權奪利、貪贓枉法的醜惡行徑,多次上書漢順帝。由於李固說得有理有據,得到了皇后梁氏的支持,因此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職。

孫程等宦官對李固恨之入骨,必欲之至死地而後快。於是,他們在順帝的大舅子、大將軍樑冀的支持下,聯名向漢順帝告狀,說李固排斥皇上的親信大臣,使這些臣子不能盡心侍奉皇上,還說李固平時狂妄自大,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罪該殺頭。

漢順帝知道後,徵詢了樑皇后的意見,幸虧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他免遭災難。

成語故事 篇18

三國初期,漢獻帝與丞相曹操、皇叔劉備一起去打獵。曹操爲了顯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漢獻帝齊頭並進。漢南帝見不遠處有隻兔子,就叫劉備射,說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劉備連忙彎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獻帝連誇好箭法。南帝又看見一隻大鹿,連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過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將士們見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爲是獻帝射的,都高呼萬歲,曹操得意地站到獻帝前接受歡呼。關雲長實在看不下去,要拍馬刀砍曹操,劉備忙暗示他不可輕舉妄動。事後,關雲長問劉備爲什麼不讓殺曹操,他說:投鼠忌器,他身邊還有獻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東西砸老鼠又怕砸壞老鼠附近的用具。現常用來比喻做事有所顧忌,不敢放手進行

成語故事 篇19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打消攻打的念頭。

其它國家因爲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

爲了答謝晉國,於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爲賀禮。

收到這份禮物之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爲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纔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

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後,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故事 篇20

葉公好龍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着龍的圖案,牆上也繪着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後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裏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裏,把尾巴橫在客堂上。

葉公看到後,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並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葉公好龍的寓意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人。

成語故事 篇21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爲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爲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一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後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爲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成語故事 篇22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就刻苦讀書,長大後深入社會生活,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創作了大量的不朽詩篇。傳說他少年時代,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筆頭開出了鮮豔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跟前。

李白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字都變成了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寫出了一篇篇好文章。醒來以後,他拿起筆來,真的感覺到自己寫文章特別有才氣,寫得特別好。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中外讀者吟詠傳誦。

這個故事記載於五代王仁裕所著的《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書中說:“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這個故事就演變出“夢筆生花”這個成語。

“夢筆生花”有時也寫作“生花妙筆”。後來人們便用這句成語比喻具有傑出的寫作才能。

成語故事 篇23

相傳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連年經常互相攻伐,趙國憑藉武力不斷侵犯楚國。

此時楚國人派使者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後派他前往趙國。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陳軫說:"大王最好以10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爲五大夫。"楚懷王採納了陳軫的計策,用10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乾脆拒絕出使趙國。

於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乾脆不去了。"

成語故事 篇24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爲了平息後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後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後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着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麼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十分牽掛,很不放心。

(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成語故事 篇25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麼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裏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麼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麼。”……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後患,現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和平。

(《西遊記》第九十回)

成語故事 篇26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柺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成語故事 篇27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十分想要據爲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裏十分捨不得,但是因爲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爲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明白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裏明白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必須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之後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爲明白自我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爲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成語故事 篇28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一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一羣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裏人都得佩服我。”他一邊走一邊尋思着:“這五頭驢能賺……啊?一、二、 三、 四。怎麼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啊!是五頭驢。剛纔我眼花了。”再騎上去一數:“一、二、三、四,啊?怎麼又少了一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啊!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一頭!”最後,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划算!”

於是,他下驢來跟驢一起走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