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目不識丁和爲虎作倀的故事範例

目不識丁和爲虎作倀的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目不識丁和爲虎作倀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目不識丁和爲虎作倀的故事

  (一)目不識丁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裏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着,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裏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着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_@)-]

  (二)爲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峯人住着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峯,見到一座佛寺裏,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裏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着,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裏。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着外面的動靜。半夜裏,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纔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裏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裏過夜。

半夜裏,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着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着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裏,還要爲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爲老虎效力。成語“爲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爲壞人做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