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成語的故事(通用8篇)

關於成語的故事(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導語: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成語的故事(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成語的故事(通用8篇)

  成語故事 篇1

  顧左右而言他

戰國中期,有一個名叫孟子(又稱孟軻)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說,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爲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捱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麼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麼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麼辦?”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即望着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上面這段對話,在《孟子·梁惠王》有詳細記載。原文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看着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成語故事 篇2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裏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併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裏裏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遊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爲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後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語用,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成語故事 篇3

  魚竿與魚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嚥,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着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着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爲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

【小故事大道理】: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纔有可能成爲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啓示。

  成語故事 篇4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纔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成語故事 篇5

  明目張膽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韋仁約,字思謙。因“仁約”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之名偕音,爲了避諱,他就廢名用字,稱韋思謙。他爲人剛正,敢於直言。

唐高宗時,韋思謙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各級官吏的政績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瞭解到中書令褚遂良壓低地價、強買他人土地一事。雖然褚遂良當時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韋思謙毫不畏懼,仗義執言,上書彈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書令的職務,貶爲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懷恨在心。

時隔幾年,褚遂良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中書令。他利用職權對韋思謙打擊報復,把韋思謙貶到外地當一個七品小縣官。

大家對韋思謙的遭遇很同情,勸他以後要圓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權貴了。但是,韋思謙態度堅決地說:“大丈夫要敢於直言,敢作敢爲,遇到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事,就決不放過,明目張膽地報答國家的恩惠。豈能碌碌無爲,只圖保全妻子兒女呢!”

【釋讀】明目:睜開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出處】《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成語故事 篇6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着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裏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裏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裏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裏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裏的苗因爲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纔能有所收穫,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成語故事 篇7

  暴虎馮河

春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子路佩劍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爲徒,子路說自己用劍不用讀書,孔子說讀書可以讓他有勇有謀。子路於是拜孔子爲師,他問孔子統率三軍時願意與誰共事,孔子說不願與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過河的有勇無謀的人共事。

據《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幹;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與老虎搏鬥;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人們用“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從事。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釋讀】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成語故事 篇8

戰國時楚國又一個貴族祭祀祖先的禮儀,參加祭祀的人們都帶了很多東西。

祭祀結束後,有一個叫楚王的人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人,以示感謝。祭酒少但人多,分着喝都不夠。

於是,有人提着它:“這真是一壺美酒,只可惜太少了。如果我們分着喝的話,大概一人只能喝一口,這樣誰喝都不過癮。不如這樣,我們大家在地上畫蛇,誰畫的最快,這壺酒就歸誰,讓他一個人喝個痛快。大家說,怎麼樣?”其他人也都想獨享這壺美酒,就齊聲答應了。

有一人一會兒就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一看其他人都還沒畫好,就又拿起畫筆,想給畫好的蛇身上再添上幾隻腳。

正當他得意洋洋地給蛇畫腳的時候,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了。那個人一把把酒壺搶過去,毫不客氣地說:“蛇根本就沒有腳,你爲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你畫的根本就不是蛇!”說完,便端起酒壺,將酒一飲而盡。本來最先畫好的那個人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到嘴邊的美酒進了別人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