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通用6篇)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轉眼一週又結束了,這一週內讓你有什麼啓發呢?寫一篇週記,將自己的經歷記錄在裏面吧。那麼寫週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週記(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通用6篇)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最早源於江浙一帶,農曆五月初五正逢初夏,氣溫逐漸升高,蚊蠅和毒蟲活躍,容易形成疫情,對人體造成危害,於是民間將這一天作爲驅毒避邪的日子,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通過喝雄黃酒、用艾葉洗澡,在門前懸掛菖蒲、 艾條等,驅除邪惡,以保平安。

到了戰國晚期端午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著名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因主張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國君王兩次流放,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不願做亡國奴的屈原,帶着最後的遺憾,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入滔滔汨羅江。得知消息的漁民們紛紛划着小船在汨羅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卻仍無蹤跡,大家擔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魚蝦會蠶食屈原的屍體,於是,便划着船往江裏投放食物,想以此餵飽魚蝦,保全屈原軀體。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糉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直到現在,在江浙一帶還在延續着,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會定期舉行龍舟賽。

端午節用艾葉洗澡、門前掛菖蒲等驅邪避毒的習俗,在部分少數民族地方也在延續着。而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有愈演愈烈之勢。商家爲了自身的利益,迎合了人們對食物的選擇越來越挑剔的心理,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糉子,除了糯米大棗糉,還有肉餡的、豆沙餡的、各種水果餡的等等。每逢端午各大超市糉子展銷區,都會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現在的端午節還增加了更多的內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團圓飯,給長輩送點兒禮物等也已成爲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其由來和發展,會使我們更瞭解偉大祖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2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吃糉子是端午節的風俗。但你知道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嗎?你又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那麼,下面就讓我來說說端午節的故事吧!

要說端午節,我們就要從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說起。屈原是我國古代楚國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當時深受楚王的信任。後來,楚國逐漸衰落,又受到強大的秦國的侵犯,人民生活非常的艱難,國家有隨時被滅的危險。屈原非常焦慮,不斷向楚王獻計、獻策,希望楚王能夠接納自己建議,實現楚國的強大,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是,屈原建議威脅到了一些楚國官員和貴族的利益,他們就排擠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沒有接受屈原的建議,反而逐漸疏遠屈原,直至到後來將屈原趕出了朝廷。

屈原日夜憂國憂民,但是,他的理想確始終無法實現,無奈之下,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投進了汨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的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都很悲痛,他們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魚蝦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糉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魚蝦的嘴,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掉。

後來,人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這種活動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裏撒糉子,改成了吃糉子,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俗,那就是端午節吃糉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其實,當時的糉子只是用糯米做成的,後來,人們在裏面加入了紅棗、蔗糖等食品,讓糉子變得更加可口。到了現代,隨着人們生活的不斷富有,糉子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糉子就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味的食物。但,無論何時,人們吃糉子是都不會忘記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3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4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5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和春節、中秋並列爲華人傳統三大節日。“端,初也”,也就是“開始”的意思。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爲“午”,而“午”與“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稱“端五”。五月五日,月與日同爲五,故古也稱爲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時”當作“陽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陽”之稱。明清時代,北京一帶也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或“五月節”。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好幾種, 其中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憤投汨羅江的中國大詩人屈原說最廣爲流傳。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備受楚懷王重用。 此舉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係。 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甚至將屈原放逐。

眼見楚國瀕臨絕境,因讒臣誤國,將爲秦國所滅,屈原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而漁夫們也撐起了船隻,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屍體。 他們還把糉子、雞蛋等食物,往江裏面丟,希望餵飽魚蝦,不讓它們奪食屈原的屍體。

還有人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藥暈江裏的蛟龍。 據說,當時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因爲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 人們便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端午節的由來週記6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這就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就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這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這就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就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與《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與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爲它能吃糉子與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