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衆,使聽衆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1

近日一則關於餐桌老規矩漸漸被遺忘的微信,在網上熱傳並引起熱議。大家各抒己見,衆說紛紜,對此我認爲,重拾餐桌老規矩是很重要的。

餐桌規矩反映着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素質,其代表的是一種品質的所在,體現了社會的風氣,有利於提高國家形象。很多人都說餐桌規矩而已,做事應該“不拘小節”,但是,“勿以惡小而爲之”,你可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毫無禮貌,無餐桌禮儀的客人來到你家做客吃飯,你會有什麼感覺。餐桌禮儀自古代沿用以來,古人遵守餐桌規矩,體現了個人品質所在,從此一個好的形象深入人心。古代人的文明用語用餐被人所讚美,我們不應該繼承和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從小事做起,以保中國的美好名譽,讓民族,國家更源遠流長的發展下去嗎?

餐桌規矩並不“老”,“老”的只是我們的堅持,“懶”得保持遵守餐桌禮儀等良好的習慣,或許有人會認爲餐桌禮儀,那麼麻煩,費時,那麼多規矩,我們應該鄙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鄙棄了這些規矩,我們的生活會怎樣?走進飯館,就像走進了菜市場,各種喧囂盡在,這樣你會舒服嗎?還有的人甚至認爲故事餐桌禮儀規矩太“low”了,但餐桌規矩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家教、素養,如果你連最起碼的餐桌禮儀都沒有,都不懂得尊重,那麼別人爲什麼要尊重你呀,人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或許因爲你的良好的餐桌習慣,你就被賞識了;亦或許因爲你的不好的餐桌習慣,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頓時就不好了,從而別人也不重視你了,既然是這樣,我們爲何不從小事做起,從簡簡單單的學好餐桌規矩開始,爲自己創造出更多別人在場自己的機會,爲自己喝彩!

現在我們的生活在發生很多變化,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變的,是應該要有本身的性質。就好像良好的餐桌規矩,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餐桌習慣,這樣伴隨的時間是一生,良好的餐桌習慣,反映出了個人良好的素養,人人都會被感染這樣做了,就會形成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風氣,以提升國家形象。這種美好的品德,我們不應該比鄙棄,讓保持良好的餐桌規矩成爲一種習慣。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2

小籠包、灌湯包、大肉包、北京烤鴨、麻婆豆腐、京醬肉絲、魚香肉絲……一提到這些菜,相信許多人口水都已經留下來了。但是,光知道吃還不行,我們還要知道吃什麼,怎樣吃。那麼,這“吃”裏面都有些什麼講究呢?

衆所周知,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美食種類各不相同。而中國傳統飲食分爲八大菜系和衆多細分菜系。這八大菜系分別是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都具有着各自的地方風味特色。在口味上,常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

而提到“吃”,不得不提一下筷子。作爲華人必備的飲食工具,“筷子”也有着不少的含義。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慾望。而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一端象徵着天,方的一端象徵着地,表示天圓地方,是古人對世界原則的基本瞭解。此外,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爲“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古人對人和世界的關係樸素理解。並且,筷子常是成對出現的,也與中國太極理念相符: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爲二,這代表着萬事萬物都是有兩個對立面組成的;合二爲一,這陰與陽的結合,也意味着一個完美的結果……

關於筷子也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如果出國旅遊,在餐廳裏,聽到有人說“服務員,來一雙筷子。”說明這是中國人。而說“服務員,來兩根筷子。”那麼這就是外國人了。

僅僅是一雙筷子都有這麼多講究,不得不感嘆一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在餐桌上,講究就更多了。

中國人特別愛請客吃飯,不論談生意、論交情、混官場,請客吃飯是必須的。所以,人們才更應該注意自己吃飯時的儀表,也要遵守中國的飲食禁忌。

如果有長輩,要請長輩先入座,不能只顧着自己,只管着餐桌的菜,而不顧及禮儀了。而且,最年長的長輩應坐上座,其他人依次坐下。但小孩子可以坐在長輩旁邊,但座椅不能高於老人的。當全家人圍坐好時,大人沒動筷子,小孩子也不能動。在吃飯時,不能吧嗒嘴,而且在喝粥、湯或吃麪等食物時,不能發出聲響,這在別人看來是不禮貌的行爲。但是在日本,吃麪時發出聲響,表示這面很好吃,是對做飯的人的一種讚賞,所以去日本吃麪時,發出“吸溜吸溜”的聲音可不是不禮貌的行爲哦。在吃飯的過程中,不能用筷子敲到碗,夾菜也不能亂攪,這樣既不衛生,別人看着也不舒服。吃飯時,不能一手扶着碗,另一隻手放到桌子底下,這是很不文雅的行爲。如果中途要上個廁所、暫時離開,切記不能把筷子直插在碗裏,因爲這和上香很相似,被人認爲會冒犯逝者。也不能用筷子在桌上擺出個叉形來,這會讓餐桌上的人覺得被否定了。如果吃飽了,最好將碗裏面的食物吃乾淨,不要剩餘一些食物殘留,這不僅不禮貌,還浪費了食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了。

是否遵守這些餐桌禮儀,決定着一個人在別人眼裏的地位,別人也能從中看出你的文化底蘊和家庭教養如何。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瞭解中國的餐桌禮儀,不能在餐桌上讓別人看了笑話。

關於“吃”的講究還有許多,這裏也不再一一贅述了。總之,我們要認識“吃”,學會“吃”,並且可以正確地“吃”。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3

有主有賓的宴飲活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爲使這種社會活動能有秩序並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目的,必須要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爲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爲準則。

中國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爲上,是爲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爲首座,相對者爲二座,首座之下爲三座,二座之下爲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作爲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爲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家宴首席爲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爲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爲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爲主客,左手邊依次爲2,4,6,右手邊依次爲3,5,7直至匯合。若爲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爲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爲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爲2,4,6,8(8在對面),右手邊爲3,5,7(7在正對面)。

如果爲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爲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爲上,右爲次,上座之友爲三座,次座之右爲四座,以下速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餚先上冷葷,後上熱革,繼以最貴餚撰。每進一餚。主人必舉杯勸酒、舉模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4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互尊互愛,讓我們每個人幸福的生活在和諧的.社會中。我們高年級小學生更要學會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一個人的日常行爲禮儀如何,通常都是通過小事情體現出來的。比如八禮中的“餐飲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說到吃飯誰不會啊,但是怎麼吃卻大有學問。這其中就明確要求我們小學生吃飯時先要注意個人衛生,不隨便剩飯菜,吃飯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說話。

餐桌上的禮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就拿我自己來說,在餐桌上我也有很多缺點:有時我吃飯就用一隻手,另一隻手拖在桌子下面,坐的也不正,相當難看,我自己還不知道,每次都是父母對我進行提醒和糾正,但是我就是記不住。還有就是每天吃早飯怕遲到,總會剩下一點燒飯,父母也對我浪費糧食行爲進行了批評教育。對這些缺點我開始還不以爲然,現在我認真的學習了“八禮四儀”,對我自己的錯誤行爲有了深刻的認識,意識到不論是在家裏的日常就餐,或者是外出到公共場所用餐,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我們都要講究文明禮儀,不懂得禮儀,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不但令人恥笑,也會讓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對於各種禮儀,只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認真對待,知錯能改,就沒有做不好的,成爲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中餐吃飯禮儀演講稿5

什麼叫“宴”?各種辭書對“宴”一詞的註釋,除了與飲食關係不大的“安逸”“樂”兩個義項外,與飲食活動掛鉤的第三個義項都做“以酒食款待賓客”解。另外還有人說:“宴是以社交爲目的的進餐活動”。上述兩種解釋都算抓住了飲宴的主要特徵,但似乎都欠完滿。例如我國曆史上有一種“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衆多,成員輩份、關係複雜,祖孫、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時不在一起進餐,遇有節日或其他原因,家長決定備辦豐盛的酒餚,閤家歡聚一堂飲宴取樂。這種宴會並不一定有外來賓客。它雖然有促進全家團結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稱爲社交活動。另外還有一些飲宴活動,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騷客舉行的“文酒會”等,雖然有主有賓,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於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題。

宴會與日常進餐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即具有一定的儀式。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饗賓客,儀式非常複雜,後世日趨簡化,但總有一定的儀式。例如民間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都有東道主或司儀簡單說明舉行宴會的意義,即使家宴,家長也得說幾句話,相當於致辭。綜上所述,宴會似乎可以說是:在療飢、味品之外,另含某種目的、意義的,具有一定儀式的集體進餐活動。

我國曆史上的宴會,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說的“國宴”“軍宴”、各級官府舉行的宴會統稱“公宴”,私人舉辦的“婚宴”“壽宴”“接風”“餞行”等宴會統稱“私宴”外,有的以規格高低、規模大小、儀式繁簡,劃分爲“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設宴場所分爲“殿宴”“府宴”“園亭宴”“船宴”等。秦末項羽在鴻門阪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漢武帝在柏梁臺宴請羣臣稱“柏樑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園林宴請百僚史稱“曲江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