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三篇海洋生物保護演講稿範文

三篇海洋生物保護演講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篇一: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

三篇海洋生物保護演講稿範文

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

摘要:近幾年來,過度的海洋開發及海洋環境的嚴重污染,使海洋生物資源減少,有些種類甚至滅絕。所以,對海洋生物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與管理就顯得尤爲重要。海洋生物資源又稱海洋水產資源或海洋漁業資源。我國是一個海洋資源大國。根據世界海洋法規定,中國擁有的海洋國土面積是299.7萬平方公里,包括內水、領海及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在如此巨大的海洋寶庫中,我們有着豐富的資源。同時,隨着世界科技文明的發展,海洋資源的利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心、世界的關注。

關鍵詞:海洋 資源 保護

引言:海洋資源指海洋中蘊藏的經濟動物和植物的羣體數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斷更新的海洋資源。它們與海水化學資源、海洋動力資源和大多數海底礦產資源不同,其主要特點是通過生物個體和種下羣的繁殖、發育、生長和新老替代,使資源不斷更新,種羣不斷獲得補充,並通過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而達到數量上的相對穩定。在有利條件下,種羣數量能迅速擴大;在不利條件下,種羣數量會急劇

下降,資源趨於衰落。

.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措施和方法具體如下:

1、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發展持續漁業。環境惡化和污染的加劇都會對海洋生物資源的質量和數量產生巨大的、消極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身體中通過食物鏈富集,最終會傳遞到人類身上,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在海洋開發的同時,必須重視保護海洋環境,綜合防治海洋污染,要考慮海洋開發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的綜合效益。

2、加強法律保障力度。我國已經頒佈了《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多部法律和法規。今後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立法步伐,制定海洋立法規劃,並且嚴格打擊破壞海洋生物資源的人和事,爲海洋生物資源建立一個堅固的法律屏障。海洋立法是沿海國家管理海上活動包括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活動的基本措施,我國加強海洋立法的建設也是與世界接軌共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重要舉措。

3、認真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海洋生物資源雖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樣性,使得海洋生物資源可以不斷地繁衍下去,但是海洋生物資源同樣很脆弱,如果遭到不合理、不科學的開採,就會使得其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甚至會使一種生物滅絕併產生連鎖反應。因此,我們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保持海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這樣纔能有力地保護海洋生物資源。

4、加強科技水平,利用高新技術保護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物資源

的保護存在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有些技術上的不足使得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難度很大,也會讓海洋生物資源被浪費。因此,我們應當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的技術水平,利用高新技術更科學地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而加強科技能力的同時,也能更優化地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避免過多的浪費。

5、加強國際合作,全世界共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因爲海洋生物資源遍佈全球的所有海域,而海洋生物資源又存在無主權性,這就使得全球各個沿海國家不得不都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加強這方面的國際合作就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其中的問題,提高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效率。

6、 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基礎研究

加強基礎研究,組織多學科協作,使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有科學基礎支撐和應用技術的支撐。加強海洋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爲有效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生物打好基礎。由於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密切,因此,開展海洋生物資源的調查,瞭解掌握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種類、分佈等,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現狀,研究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是實施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迫切需要。在海洋漁業產業鏈中加強基礎研究,制定合理的捕撈量,同時研究漁業生態經濟的基本理論。目前我國沿海各地均存在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急劇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未能根據對各種漁業資源種羣年增長能力進行科學研究,故引入經濟手段進行資源有償使用十分必要。

7、加強宣傳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態、環保意識

近年來隨着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人們已對空氣污染、陸地上的江河污染有足夠的重視,但對海洋污染的認識不夠。如在大多數地區,各種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船舶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排入海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需要實行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對生產企業實行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兩項標準共同控制,是解決污水直接入海的根本途徑之一。除了採用 先進技術治理各種污染物,也可實行經濟手段控制入海污染總量,如實行排污許可證可公平有償轉讓,用經濟方式體現環境價值,用市場手段迫使各企業將環境污染作爲生產成本之一,重視解決污染問題。

8、 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規,加強依法治海的力度

我國涉海立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海洋環境保護法》只是單純地規定了防止幾大類海洋污染,污染物排海總污染性人爲活動(如旅遊業、房地產業)對海洋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破壞沒有規定。目前,一方面要進一步修訂現行的法規,另一方面還要制定管理的其他法規,使海洋管理工作都有法可依。並利用行政手段或經濟槓桿加強執法力度,從法律、法規上防止一部分人(或地區)經濟增長而產生的污染損害大多數人(或地區)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更不允許爲了少數人的目前利益從而大肆破壞、污染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從 而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9、 對已衰退的海洋生態環境進行生物修復技術

目前,由於近海捕撈強度過大,近海生物資源的生物鏈受到影響,應繼續實施配額捕撈以及禁漁、休漁等制度;在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積極進行人工生物資源增殖,擴大增殖品種,如有計劃地對一些重要經濟魚蝦越冬、產卵場投放人工魚礁,同時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超標向近海水域排放,爲了保護魚蝦類的正常繁殖生長,必須定期地、嚴格地監測一些重要魚蝦 產卵場的水質。大型藻類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營養鹽,對減輕海域的污染、減少赤潮的發生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因此,養殖大型藻類十分必要,尤其在重要魚、貝類養殖區,如墾區池塘,網箱養魚區的附近。因此,應加大大型藻類的養殖,對一些衰退海域進行生態修復,使海洋生物資源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10、 建立完善海域自然保護區和珍稀海洋物種保護區

由於沿海地區逐漸工業化,以及人們對海洋的開發利用,沙灘面積逐漸減少,沙質退化,且僅剩下的不多的沙灘也受到嚴重污染。在自然保護區內,也可依據生態工程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高新技術,開發良性人工養殖系統的都市漁業建設,做到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協調統一。如在紅樹林、溼地等需要嚴格保護的地區和城市環境敏感地區,進行技術集成,探索無污染養殖模式,減少養殖用地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的良性養殖模式轉變,以開發和發展紅樹林一海水養殖人工系統、紅樹林海水農牧場、海水養殖—海水農業人工系統、海水養殖人工生態系統等,使海洋生物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二:海洋生物附着及防護

海洋生物附着及其防護

海洋生物在人造構件上的附着及其在構件上的大量繁殖會嚴重影響構件功能的正常發揮,如在艦船和潛艇表面的附着不僅造成表面腐蝕,還會增加航行阻力,降低航速,增大能耗;在電廠海水冷卻系統中的海洋生物附着會阻塞海水循環通道,腐蝕管道;在海洋鑽油平臺鋼樁上的附着會侵蝕鋼樁;在海洋漁業養殖中海洋生物的附着會破壞漁網等設施,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隨着人類海洋利用和海洋活動的日益頻繁,海洋生物的附着污損一直是困擾人民的全球性問題。

直到現在,海洋生物附着污染的保護還是以試驗爲主,儘管在某些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和海洋環境的複雜性,海洋生物附着的防污保護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關於海洋生物附着機理及其防護技術研究尤其受到關注。本文從海洋生物附着機理模型和防護方法等方面綜述了國內外研究進展。

1、海洋附着模型和機理

1.1數學模型

1.2附着機理

2、海洋生物附着的防護技術

2.1物理法:氣泡屏蔽法、圖層法、超聲波法和射線法、其他物理方法

2.2化學法:毒品滲出法、生物法、電化學法

篇三: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摘要: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上的來的更爲豐富珍貴,而氣候變化是引起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各大洋早在十幾年前起即每況愈下,在我國,近年來隨着沿海地區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海洋及海岸帶地區受到的壓力不斷加深。我國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當重視,近年來,一系列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相關的重大項目紛紛付諸實施。

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佔了地球表面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99%,同時更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人類食物、交通運輸,也同時主宰着地球的氣候變化、物質循環及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壞,陸地上的生命也就會跟着滅亡。但不幸地因爲人類爲陸生動物,不認識、不關心海洋,對海洋生物的瞭解約只有陸地生物的1/7,且不認爲海洋生物 (小型) 爲野生動物需要保護。所以「海」一直被誤認爲有廣大的涵容能力,可傾倒廢棄物。且資源豐富,可以予取予求,因而肆意破壞,巧取豪奪。有關海洋保育的研究更是遠遠落後陸地達20-40年之久。

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也很少人瞭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上的來的更爲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33個門,而且其中有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包括約卅年前纔在深海熱泉所發現的須腕動物,和這幾年纔在龍蝦觸鬚上找到的環口動物。相反的,34個動物門裏只有13個門可以棲居陸地,而其中只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隻分佈在陸地上。這個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纔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類未來探索學習的機會,和利用這些多樣性的潛力,要遠比陸地上的生物多樣性來的更大。這是因爲血緣關係愈遠的生物,它們彼此間基因的歧異度和生物的特性差異就會更大的緣故。最近隨着深海採樣工具的不斷進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報告,科學家已預測在大陸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種可能高達百萬種之多,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類對「內太空」的瞭解恐怕還不如「外層空間」來的多。

這些經長期演化而來,豐富多樣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氣等等,成爲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生系統。這些多樣性極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佈在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紅樹林、陸棚、海草牀及河口等沿岸地帶,而這狹窄的沿岸地區,卻又最容易受到人爲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據估計到2020年人類對沿岸及海洋環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資源、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及農工業之發展等更會達到目前的兩倍。因此維護海洋生態已是目前各國皆有的共識。爲了積極拯救「海洋」—人類共同的資產不再惡化,爲了地球生態能夠永續生存,以及人類更繁榮的未來,國際間紛紛提出許多相關的宣言、條約及行動。譬如1992年的「里約宣言」及「二十一世紀議程 — 永續發展行動計劃」中第十七章即爲海洋及海洋環保課題。並在1994年聯合國第四十九屆大會中正式宣佈1998年爲「國際海洋年」(1998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 簡稱IYO)。

二、海洋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是引起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度(特別是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的時空分佈與環境特徵息息相關。許多理論和實踐表明,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海洋生物會在緯度和水深層面上作出適應,這將導致特定水域的某些物種消失,而另些物種得以成功入侵,進而改變該水域的物種豐富度。例如,全球變暖造成2006年北海水域魚類豐富度比1985年顯著提高。就整體而言,物種豐富度分佈格局的改變將會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影響正常的漁業生產。本文所講的區域性滅絕是指某些物種在特定水域的消失,而在其他水域仍有分佈。物種入侵是指某些物種大量進入某些以前沒有分佈的水域。

高緯度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對於氣候變化的響應更爲敏感。從生物多樣性的緯度分佈上看,北緯40°至南緯30°間爲生物多樣性高的水域,生物多樣性由此向兩極水域遞減。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各海洋生態區系均有向極地方向移動的趨勢,這致使高緯度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明顯升高。

極地水域的本地種對於水溫變化更爲敏感。一般而言,寒帶水域生物的生態幅比低溫度水域的低2倍~4倍。故本模型預測:溫度升高將使極地水域生物的生存空間大幅度縮小,同時,亞寒帶型生物將大幅進入極地水域。氣候變化將對生態環境譜帶邊緣的生物種類,特別是寒帶物種的影響更大。

熱帶水域的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大量種類區域性滅絕的影響。水溫變暖使熱帶水域溫度增加到許多變溫動物溫度適應的上限,促使其種羣在熱帶水域消失,向溫度較低的高緯度地區移動。

不同水域的地理學特徵和物種擴散形式的交互作用會明顯影響預測結果。在半封閉水域,物種種羣擴散將受到沿岸邊界的限制。此外,半封閉水域低溫、低鹽的升高速率明顯高於與之比鄰的開闊水域,因此半封閉水域生物羣落所受溫度升高影響的程度將會更高。

通過模型預測研究發現,海洋生物種類的消失速率遠低於陸地生物種類的消失速率(15%~37% o這可能與海洋種類的擴散能力要高於陸地生物種類有關,較強的擴散能力可使海洋生物種類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時能較有效地找到合適的棲息地。但另一方面,其他的人爲干擾因素也可能加速海洋生物的消失速率。

三、海洋生態系遭受破壞的原因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惟印度洋區因開發較遲,仍有略爲增加,其它各大洋早在十幾年前起即每況愈下。造成之原因已公認爲:人爲因素的 (1) 過漁及誤捕,(2) 棲地破壞,(3) 污染,(4) 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 (5) 全球變遷。

在人爲因素方面:

(1) 過漁 — 新型漁法漁具不斷髮明,使魚無所遁形,無法逃避,再加上誤捕,浪費資源,使許多魚種已商業性滅絕。

(2) 棲地破壞 — 特別是近20-30年來海岸溼地次第淪陷,海岸迅速消失。

(3) 優氧化、污染、有毒廢棄物、油污 ? 使臺灣西海岸常發生魚羣、文蛤等之暴斃事件。

(4) 外來種引入 — 貨櫃輪壓艙水,水產養殖外來種之不慎逸出。

在自然因素方面,海洋生物所可能遭受的危害除了全球變遷的溫室效應所引

起的水溫上升,海流氣候急遽變化,海平面上升,紫外線增加殺傷浮游幼生等因素外,又以颱風對熱帶地區之沿岸,特別是珊瑚礁之破壞最烈。此外還有赤潮、魔鬼海星大量繁生,El Nino之效應等等,這些因素其實也可能和人爲因素所導致的全球變遷有關。1997-1998 之聖嬰及反聖嬰現象,已使全球35個以上的50個國家地區的珊瑚面臨白化的嚴重威脅,科學家們對此現象莫不憂心沖沖,束手無策。其實科學們所擔心的倒不是聖嬰本身所造成的白化,因爲自然的災害如颱風、聖嬰所造成的破壞,雖然劇烈,但恢復的很快。但是珊瑚因爲人爲因素的慢性但卻不可逆的.破壞,把環境污染毀壞了纔是真正永久的萬劫不復。

而珊瑚礁是地球海洋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故素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它所孕育的海洋生物種類,只看大型生物就已令人歎爲觀止,如海藻、珊瑚、海綿、海蛞蝓、蝦、蟹、貝、多毛類、海膽、海蔘、海百合、海鞘、魚類、海蛇等等,其種類更是數以萬計。其中有太多的種類在地球上是隻能生活在這溫暖、水淺、清澈,而面積卻佔地球0.3%都不到的狹窄區域。

珊瑚礁的面積在地球上雖然有限,但據估計在太平洋地區,有16萬人是居住在純珊瑚礁構成的島上,200萬人的居住環境周圍有珊瑚礁分佈;印度洋則有30萬人生活在珊瑚島上;加勒比海至少有3,000萬人的生活與珊瑚有關。這些地區大多屬於開發中的國家,其食物來源有將近80~90%是取自海中。海產品對許多海島國家十分重要,如菲律賓有50%的食物來自海洋,其中有20%是珊瑚魚類。它所提供的漁獲量雖只佔全球漁獲的10~12%,但對許多擁有珊瑚礁的沿海國家,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島國,它們的社會與經濟和民生各方面幾乎都仰賴於珊瑚礁所提供的豐富生物資源,甚至於形成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

四、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雖然我國具有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天然優勢,然而近年來隨着沿海地區經濟建設的不斷髮展,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海洋及海岸帶地區受到的壓力不斷加深。海洋生物多樣性持續受到威脅。研究顯示,截至2008年,全國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區,區內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目前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海洋環境污染等。

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大多集中在沿海,隨着城市化的逐漸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圍填海日益成爲區域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是造成我國海岸帶生境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溼地的開發利用、海洋及海岸工程或人工構造物的開發建設以及港口航運等活動也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海洋生物棲息環境。例如由於灘塗圍墾,我國的紅樹林資源下降了約2/3,直接造成了國家級保護動物海狗、綠海龜的棲息和繁殖場地遭到破壞[71,生境破碎與棲息地的喪失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構成直接的威脅。

此外,養殖漁業的無序開展也是造成我國海洋環境退化、天然物種基因庫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已成爲世界最大的水產養殖國,然而在養殖開發活動中,由於科學養殖技術和環境保護意識不夠普及,存在大量不合理的養殖佈局和養殖模式,破壞了海洋生境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水養殖對海洋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可分爲兩方面:一方面是改變水環境,來自於營養物質、養殖藥物的投放以及底泥的污染物富集;另一方面是生物污染,逃逸的養殖物種可能污染野生種基因庫、影響遺傳多樣性,此外單一品種的養殖模式更加劇了局部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五、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

我國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相當重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以改善海洋環境質量,維持海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近年來,一系列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相關的重大項目紛紛付諸實施,例如與聯合國及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合作的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項目(SCCBD)、海洋公益性行業專項經費重點項目“基於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示範”、以及908專項內相關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和評價子課題等。

綜上所述,我國在海洋保護區建設方面雖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已經基本確立了海洋特別保護區這一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護區形式。今後應在此基礎上完善保護區的相關立法和規程制定,進~ 步開展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和管理工作,可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從社會、經濟、生態、景觀等多方面對保護生態系統健康、保護區管理效果、周邊人類社會壓力等方面進行更細緻的評估,從保護尺度、時間以及保護程度等方面對保護區進行分級細化.因地制宜地進行保護區建設,以減少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之間的衝突,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達到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

結論:

海洋生物雖然多樣但是隨着人類經濟的發展對海洋生物的消耗,海洋生物面臨着嚴重的威脅,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尤爲嚴重,所以我們要制定長遠的規劃保護我們的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只有利沒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