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三國演義演講稿兩篇

三國演義演講稿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篇一:《三國演義》演講稿

三國演義演講稿兩篇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爲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有人說道“三國既無春秋列國之繁,又無楚漢相爭之簡。最好做歷史小說的題才”。《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其中有七分實三分虛。羅貫中在塑造這些形象時,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突出某一個方面,加以誇大。《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爲 “三絕” 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爲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爲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魯迅評論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見其誇大程度。其戰爭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戰爭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其中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

三大戰役爲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

《三國演義》不光在文學自身有着開拓性價值,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也影響着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一些故事情節,比如三英戰呂布、長阪坡張飛吼退曹軍、草船借箭、諸葛亮弔孝、關公大意失荊州、白帝城託孤、馬謖丟街亭等等。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大衆化民諺至今常常被人們引用,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既生亮,何生瑜;三請諸葛亮;說到曹操,曹操就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陪了夫人又折兵;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扶不起來的阿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

《三國演義》是用淺白的文言寫成的,言簡意賅,語氣明快。這在封建時代一般稍能識字者,大約均可欣賞,有利於傳播。又移用了古代文學家很多詩詞。這些都使它成爲了一部永世不衰的經典。

篇二:三國演義演講稿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佔領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具備了“天時”。孫權盡掌東吳,具備了“地利”。而劉備就憑着“人和”之勢,從一草草布衣,卻能劃天下 爲三而獨佔其一。由此可見,在這三人中,劉備是最成功的。

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販買草鞋、織草蓆爲生。劉備寬仁忠厚、樂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喜歡結交豪爽之士。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而,劉備深得人心。 有一次,劉備戰敗逃難,與關羽,張飛失散,孫乾趕來。兩人決定去許都投靠曹操,再圖後計。百姓們都知道劉備的寬仁忠厚,十分愛戴他。途中劉備沒有了乾糧,周圍的百姓紛紛都爭着請劉備吃飯。一天,劉備與孫乾到一位獵戶家中投宿。獵戶聽說是劉備來了,趕忙到處去尋找野味給劉備吃。但是,獵戶一時間沒有找到什麼獵物,他竟然殺了自己的妻子,準備給劉備吃。到吃晚飯的時候,劉備問獵戶:“這是什麼肉?”獵戶回答說:“是狼肉。”劉備並沒有懷疑,飽餐一頓後,就睡覺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劉備去後院取馬時,忽然看見廚房裏有位婦人被殺害了,手臂上的肉都已經割去。劉備驚訝不已,才知道昨天晚上吃的是獵戶妻子的肉。劉備很傷感,灑淚上馬,道謝而別。之後劉備把這件

事告訴了曹操,他十分感動,讓孫乾送了黃金百兩給那個獵戶。從這件事中足可以看出,劉備受百姓愛戴之深,真是深得民心。

劉備不僅深得民心,還很機智聰明,應變能力強。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請劉備喝酒,喝得正陶醉的時候,忽然陰雲漠漠,好像要下雨了。曹操問劉備當世有哪些英雄豪傑?劉備例舉了袁術,袁紹,劉表等人,但曹操認爲他們都還不算是英雄,劉備疑惑不解。曹操手指着劉備,然後又指着自己,說當世的英雄只有劉備和自己兩人。劉備大吃一驚,不知覺,手中的筷子掉在了地上。這時正好大雨來到,雷聲大作。劉備趕快撿起筷子,巧言說道:“是雷的威嚴嚇到了自己,嚇得連筷子都拿不住了。”這纔沒有引起曹操的懷疑。劉備假借畏雷之過,輕輕掩飾過了。

劉備的謙恭待人,知人善任,任何事情都以民爲先,致使劉備的勢力逐漸擴大。之後又求得臥龍諸葛亮先生爲輔,真是如魚得水。有了孔明的錦囊妙計,以及其他重情重義的兄弟爲他捨身賣命,劉備終於得以劃天下爲三而獨佔其一,創立了蜀國。

透過三國的爭霸史,我們可以窺出這樣一條真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者,就算“天時、地利”佔盡,沒有“人和”仍然可能功虧一簣;弱者,哪怕只具“人和”,仍然有一爭的機會。這對我們當下的現實生活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有句話說“友遍天下,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便是“人和”的積極意義在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