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合集)《杜甫傳》讀後感

(合集)《杜甫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杜甫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合集)《杜甫傳》讀後感

《杜甫傳》讀後感1

杜甫被後世尊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他與詩仙李白齊名李杜。可他卻和李白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詩詞主調大多是哀愁,他彷彿也從未年輕過。他在那個時代也許只是個詩人,在現在回望,他卻是個聖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裏,卻成功蛻變,從愛家到愛國,從愛己到愛民,從小愛到大愛。

可他並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後,他也曾年少輕狂過。是那個時代迫使他成長,迫使他蛻變。他少時愛好劍舞,九歲便慣於書寫大字。他也曾寫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他也曾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將屈原,賈誼,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裏。青年時代的杜甫就像當代的年輕人一樣,有裘有馬,能用放蕩與輕狂來鄙視人間的庸俗,只因未受過人間疾苦,有理有據卻只得紙上談兵,空有一腔大志,卻無真才實學。往往高估自己,認爲天下不過如此。那時的杜甫還配不上“詩聖”的名號。

杜甫始終是一個出生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薰陶,與大多數人一樣,執着於功名利祿,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杜甫可能並沒有什麼官運,在最縱橫的年,遇上了一個從精明到糊塗的帝王——唐玄宗。在長安的十年裏,他用盡全身力氣,卻也做不出任何改變,只得孤寂寥落,離開長安。他看見宮室裏的華美,不禁想起長安街頭的餓殍只得嘆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終於開始蛻變,經歷過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門裏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再失去了李白,那個他一生嚮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他從此顛沛流離,於天下游走,見識世間疾苦。

應他家族的觀念,他無可厚非的追逐着功名利祿,而他只剩偏偏與官無緣。皇帝身邊盡是奸佞小人,侍奉皇帝也變得如此艱難。國家遍是胡人的侵略,人民飽受胡人的摧殘,大地滿目瘡痍。想要救國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希望寄託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時代,不可能對於帝王制度有任何懷疑,他所擁護的朝廷平時是剝削人民的,到了困難的時候,也不能發動人民抵抗。想救國家,只能徵兵役,而人民在兵役在家破人亡。在這當中,一個正直的詩人自然要感到極大的矛盾,若是強調人民的痛苦,反對兵役就無法抵禦胡人,但是在人民在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當中,到了難已忍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說。他所站在人民的立場反對侵略戰爭,這時他除去替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與民族所面臨巨大的危機。在這時,杜甫把他今生聽到的、經歷的作出了這三吏三別,他一生成就中的一所高峯。他的詩已然能成爲“詩史”。

杜甫對這世間的疾苦卻又無能爲力,他終於是放棄了做官,對當前的政治表示無望。國家不興詩家行,在任何時候,杜甫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杜甫依然還有滿腔的熱情,又投入到了詩歌的創作當中,纔有了今天所看到的詩聖與詩史。

杜甫離開了長安,去到了成都。那個談杜甫都不會忘掉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四川這個地方,杜甫在深山中曾經常說怕死,在途中永遠只能被“高人”小視。杜甫說這樣的話未免太過忠厚,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小視杜甫,反而是杜甫的肩膀與實際的精神,使一切所謂“高人”都會自慚形穢。杜甫覺得他的一生免於荷役,已經享有特權,也就不辭路途的艱苦吧。杜甫去到了他成都的草堂,結束了他十載長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得一棲身之所,清苦但快活。難道杜甫沉醉於自己的生活中,忘記了人民的痛苦與國家的災難了嗎?並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天下,他從未忘記,他依舊心繫天下。他二度出川,無奈這天下實在苦難,最後只落得個悲劇的.結局。一生最後,仍不忘北歸,終了在湘江一漂浮的小舟中逝去。那年冬天,他五十九歲。

他是個偉大的詩人,他的一生是個悲劇。一個正直的詩人,在封建社會裏必然的悲劇。他對着社會抱着無限的希望,最後落得極大的失望。他這一生中不乏政治熱情與創作熱情,他的詩才,也不曾因爲生活上的阻礙而枯竭,因爲取之不絕的源泉就是生活。

可能每一個初出江湖的年輕人都曾年少輕狂過,都認爲清華北大不在話下,都認爲自己定能在這世間闖出一片天地。到真正面臨生活的一座座大山,無數人不得翻越時,纔有人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力。杜甫也曾真真正正奮鬥過,遭受過無數的打擊,最終也放棄了他的政治抱負,但他從未放棄過的,是手中的筆,他抒發內心的武器。一支筆桿撐住他腐朽的身軀,不朽的靈魂。杜甫是站在人民一邊的,杜甫仍是符合當今社會主義的詩聖。

我們現在正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有裘有馬,但我們不得猖狂,唯有經歷過,才知世間疾苦。也許我們也會不斷的經受打擊,但請記得,握住了筆,也要握住初心。

《杜甫傳》讀後感2

《杜甫傳》書畢,心敬萬緒起。

常聽人言,一代“詩聖”杜甫何以了得,其心愛國何以赤城,其詩文筆何以優美……今日一見,果不負此般美譽,此外餘於《杜甫傳》一書所觀,粗明杜甫生平,對其更爲了解,對往日所聞杜甫之評更有感觸,同時,也新多了幾分對杜甫的看法。

讀杜甫的一生,似是讀一個朝代的興衰、一曲盛世文化的哀奏。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遊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爲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裏,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爲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爲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大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種說法,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杜甫亦不能免俗,不僅如此,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家中的教育以及祖輩的影響,令他對致仕一途執念深刻,所以杜甫一生的沉浮也與着他的仕途升降相關。可憐杜甫半生的努力與漂浮,他的仕途可謂崎嶇坎坷。早年杜甫到洛陽考取進士,卻因李林甫編導的“野無遺賢”的鬧劇,當時所有考生全部落選,後來杜甫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方得一小官。又因安史之亂,他幾經沉浮,後投靠唐肅宗,終得小許重用,卻因直諫爲房綰求情,杜甫逐漸被冷落。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幾經漂流,最後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杜甫的仕途便如此“碌碌無爲”。

對於杜甫的仕途,我看出他的許多矛盾。一方面,他與李白攜手同遊歸後,因他對致仕耀祖這一思想的根深蒂固,他選擇求官。一方面,他又十分懷念當初與李白遊樂的日子,閒暇時常追憶,他也羨慕和嚮往像李白那樣的生活,並曾多次作詩讚美懷念李白,無奈杜甫自己的心,唉……

從小讀杜甫的詩,聽着崇高的解讀,加之老師、些許文章等對杜甫的高評,我一直將其認爲是一位如聖人般的詩人,但《杜甫傳》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杜甫,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也有缺陷。杜甫並非就真十分正直。他是嫉惡如仇,但基本上只能表現在他的詩歌裏;他也會阿諛奉承,爲求得一官半職作出違心之詩;他也說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他性格也有偏激,他在成都依靠嚴武期間,曾指着嚴武大罵;除去作詩之外,我個人感覺,杜甫是有幾分無能,每遇生活窘境,他總想着依靠別人的幫助施捨,而不靠自己嘗試從其他方式去克服……以上這些看法,或許有些片面,或許少了對當時時代背景的考慮而有幾分欠妥,又或許有對杜甫太過苛求而使我鑽了牛角尖,但這確實是我真實的觀後感受。

看《杜甫傳》,或許我的感受千萬,但那最深刻且從未動搖的,是對杜甫愛國憂民的忱心的敬佩。與李白攜手漫遊祖國大好河山,他拳拳愛國之心感受到了山河壯麗;十年長安的仕途之旅,他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官場黑暗;四處流浪的痛苦經歷,他深深體會到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杜甫的內心埋下了“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的`種子。因爲這顆種子,在杜甫以後的日子裏,無論是當官還是漫遊,抑或是流浪、逃命,他不曾失一分對祖國的熱愛,不曾少一毫對百姓的憂愁,因此,他的詩亦從着他的心,襯着他的見聞,和着他的感受,堆砌了其詩“詩史”美譽,基奠了他的“詩聖”雅頌!這就是杜甫,站立泰山之巔,觀壯麗之景,能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之志;安史之亂,從東都流浪到華州,目睹了百姓的百般悽苦,悲痛而詠出了“三吏”“三別”;晚年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仍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杜甫,一個自身難保仍在憂國憂民的杜甫,一個對着愛國愛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杜甫,如此的古聖人之心,實無愧於他那名流千古的詩聖之稱,帶着他赤誠之心的詩篇,爲中華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合上《杜甫傳》,心潮一陣起伏,在因颱風雨而略顯清冷的天氣裏,我的赤心跳動得更爲火熱……

《杜甫傳》讀後感3

近日,拜讀了馮至教授的代表作《杜甫傳》,一個被後世譽爲“詩聖”的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我眼前逐漸立體豐滿起來。我感受到了他的浪漫質樸,沉鬱悲哀,憂國憂民。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流傳至今仍璀璨奪目。

杜甫出身於官僚家庭,衣食無憂的童年與少年時期,接受了完整的儒家傳統教育,他的聰慧和好學讓他在小小年紀就嶄露頭角,“讀萬卷書”爲他積累了更多的學識與底蘊。出入上流社會一些社交場合,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薰陶。對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見識不同的藝術形式也開闊了他的眼界。

青年時期的杜甫,曾用十年在吳越與齊趙間長期漫遊,通過“行萬里路”飽覽了大好河山的壯麗美景。豐富了生活,增長了閱歷,用身體力行感受這個時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的變遷,裘馬在身的他是浪漫而輕狂的(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也正是這些真實的生活經歷讓他對這個國家和人民充滿了熱愛,也爲他今後的偉大奠定了萌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等健壯雄渾的詩句便是以此爲發端,不斷出現在他的筆下。

結束漫遊迴歸科舉的杜甫考試落榜後,爲求取一官半職周旋於達官貴人之間,得不到賞識且處處受到排擠與壓迫,隨着父親的去世,生活愈發窘迫,這個時期,國家正處於亂世之初,奸臣弄權,窮兵黷武,人民的生活也困苦不堪。杜甫遏制不住內心的痛苦,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自此,一系列質疑戰爭,諷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作屢現筆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杜甫劃時代的傑作,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況,也反映出杜甫內心的矛盾與他偉大的人格,這是他對自己在長安輾轉九年求官生活的總結,使他在思想的進步上和藝術的造詣上都更進一步。

安史之亂,長安淪陷,杜甫開始了流亡,顛沛流離,親友相隔。他長期置身於下層,有一顆悲天憫人的愛民之心,有着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懷,也有着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他切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亂的民不聊生、官吏的殘暴以及至親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了詩中,描述民間疾苦的“三吏”、“三別”,正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有着他對百姓窮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興亡的深深思慮。在此期間,他曾擔任過不同地方的長官。那次,他擔任一個管理軍械的小官,處理完公務回到家,卻發現最疼愛小兒子已經餓死了。喪子之痛不禁讓他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慨。吃飽穿暖,有個固定的居所,這些在我們眼中看來不過是些輕而易舉的小事,可在當時卻是難上加難,身處茅屋卻憂國憂民的杜甫發出了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正是當時的`社會造就了他淳樸厚重的詩風;正是他個人的遭遇使他不由得生髮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雖破受凍死亦足!”的仰天長嘆;正是從他的詩中,我們明白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明白了處於幸福之中的我們更應加倍珍惜。

讀完《杜甫傳》,我被深深地感動着。杜甫憂國憂民,欲報效國家而得不到賞識與重用,替黎民百姓呼號卻無力救民衆於水深火熱之中,晚年生活困窘,顛沛流離,但他的作品卻能使讀者精神煥發,意氣高昂。這是因爲杜甫的詩作充滿了樂觀的精神,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在字裏行間感染着我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是讀書人的理想。杜甫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他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爲我們記錄了一個蘸滿血淚的時代。杜甫是不幸的,所處的時代讓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社會的動亂讓他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而我們是幸運的,大唐少了一個平庸的官員,造就出一個偉大的詩人,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

在新時代的我們亦應如杜甫一般胸懷天下,以復興爲己責,以強國爲己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何爲“心繫蒼生,兼濟天下。”現在的我需要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合上書,默默吟誦着杜甫名篇佳作,這時的我彷彿穿越了時空,杜甫的一吟一誦,一笑一嘆,生動浮現在我的眼前,我們此刻心靈相通,我告訴他,現在您的願望早已實現,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國家強盛。此時,杜甫點着頭,一手捻着鬍鬚微笑着對我說,他看到了,在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奮鬥下,一切都越來越好·······

《杜甫傳》讀後感4

“你的貧窮在閃爍發光,像一件舊衣裳,就是一絲一縷在人間,也有無窮的神的力量。”這是馮志眼中的杜甫。人們都說杜甫的堅守,少年時不愛,愛時已非年少。而我剛過碧玉年華,僅僅初嚐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的詩人裏的一個,由於他對祖國與對人民的熱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在多麼黑暗的統治下,這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詩篇與他的人生經歷有斬不斷的聯繫。他經歷過無數艱苦的過程與矛盾,超越了他階級的侷限,體驗到被統治、被剝削的人民的災難,從而使唐朝的詩歌得到巨大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對杜甫的印象僅限於課本上的《登高》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他的.悲情吶喊讓我覺得杜甫一直都是一個鬱郁不得志,憂國憂民,一生窮困潦倒的愁苦“詩聖”。

然而,杜甫的一生並沒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棗樹,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豪壯;他經歷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豐實”的盛世確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時,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閒情雅緻。

讀這本書時,“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隨着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以及他對人生信念的堅守,鮮活的映入我的眼簾。

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裏,雖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漸沒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謂是不幸運的。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後人。杜預曾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子孫後代都以他爲榮,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詩中對自己的這位祖先推崇備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創作的詩歌和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爲五言律詩形式的奠基者。這樣的家學淵源也讓杜甫十分熱愛詩歌。

李白曾說:“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像許多的文人志士一樣,少年時期的杜甫也踏上了遠遊的行列。他經歷了兩次的漫遊旅程,相比於爲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向望。這兩次的經歷讓他初次接觸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長安的十年裏,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原本心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滿腔熱血,卻遭到意外的雙重打擊。當時的玄宗已經成了一個糊塗天子,朝政大羣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舉竟一個人未錄取。視這場考試爲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備受打擊,同時他任職奉天縣令的父親也去世,這給他的經濟帶來了重創,杜甫在長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困。

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時常的暴力征兵讓百姓的生活因爲這暴虐的統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悽苦的百姓後寫出了第一首爲人民發聲的詩歌《兵車行》。從此,他便成爲了百姓的喉舌,講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難纔剛剛開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攜着他的家人開始了流亡生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路無數的艱辛。因爲一次偶然的機會,杜甫得到了左拾遺這個職位,然而因爲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貶官爲華州司功參軍。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觸到了流亡的百姓,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映像,寫下了留名萬世的“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亡成都,他藉助朋友的幫助,開闢了一片草地,蓋了一間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這是時常流離失所的杜甫心中淨土,正是這裏讓他過上了一段安寧清淨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貧,可他也沒有忘記關心百姓,他和他當官的朋友說要恪盡職守,愛護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飄蕩的一葉小舟上,杜甫發出他的嘆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位一生悽苦飄零的詩人永久的閉上了他疲憊的雙眼,生命終結在59歲。

一位偉大的詩人就此隕落了。

他的貧困是終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補綻,他的疾病終日纏身,他看他的死期將近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忘記國家的災難,他寫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是怎樣堅定又執着的信念,讓他一直將自己目光聚向人民,爲人明訴苦,爲國家擔憂。他時刻帶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對國家安泰的希冀,對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撐着他勞苦艱難的一生。

“這個時代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着,我不在乎結局。”我生活在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我可能不會經歷杜甫經歷過的,但我也會面臨困難和迷途,我希望當我走投無路時,可以也有杜甫一樣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麼堅定,什麼跳澗猛虎金睛猛獸都可以在我坐懷不亂的威風中迎刃而解。

願我們裘馬輕狂,笑對人間百態。